張敏
【摘 要】我國蘊含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形式,其中民族聲樂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聲樂藝術。多種民族語言及地域風土人情,為我國民族聲樂帶來了豐富的營料,賦予其非常深厚的藝術內涵。當前民族聲樂在演唱期間,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審美觀的不斷變化。本文分析了民族聲樂特點與審美要求,為正確建立民族聲樂的審美觀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審美觀;建立途徑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0-0050-01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其中,民族聲樂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經歷數千年的傳承、發展,如今的民聲藝術已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因此,如何構建科學的民族聲樂審美觀非常關鍵。
一、民族聲樂的審美分析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由多地區構成的多樣化語言,為民族聲樂的演唱打下穩固的根基。廣大聽者收聽優美的音樂時,還可以感受到其中優美的意境,進而加深了對音樂作品思想的理解。這會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帶來巨大的作用。我國的民聲藝術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演唱家在創作或演唱期間,必須有效體現聲樂作品的特點與審美要求,這也是演唱者是否成功的基本要求。本文就相關內容展開了具體分析,為科學、規范、自然的賞析聲樂藝術提供條件,讓聽眾獲得良好的聲音美感,并且進一步體會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性,有效挖掘中華民族語言的音樂特色。
二、語言審美—字正腔圓
“字正腔圓”是我國民聲藝術獨特的美學概念。民聲作品在演唱中,最根本的審美要求則是字正、腔圓。腔圓又是歌唱藝術的標準,是有效發揮歌曲魅力的重要技法。總之,字正和腔圓互相聯系、彼此依存,而又具有獨立的意義,唯有二者有機融合,才會展現民族聲樂作品的最好效果。聲樂藝術的演唱直接與語言有關。字正腔圓的要求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所有聲樂藝術皆無法離開語言,而中華民族的語言帶有西方世界沒有的特點。例如,西方聲樂通常以意大利語言為代表,是一種節奏性的語言。漢語則側重于音調的把握與變化,是一種旋律性的語言,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提供了豐厚的語言支持。此外,民族聲樂藝術也比較重視詞的內容,借助歌詞將聲樂的思想傳輸于廣大聽眾,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對咬字、吐字提出較高要求的重要原因。
三、表演審美—聲情并茂
演唱歌曲并非是單純的聲音表達方式,而應當有效地融入個人的思想感情,進而與聽者達成一種音樂情感的共鳴。這就需要演唱中關注情感的審美觀。可以說,演唱民族聲樂中,聲音與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演唱家的最高境界則是以聲傳情。具體要求如下。
其一,情感審美。民聲演唱側重于將歌曲內容與演唱技術相結合,以情感傳達為主,將聲音和情感有機地融合起來。唯有將思想情感和音樂的靈魂皆充分地體現出來,才會唱出自然的、優美的歌聲。
其二,技術審美。需要演唱者既要有特定的音樂天賦,又要擅于運用演唱的技巧,以達到聲區、音色、位置的協調發展。高音要飽滿、低音要穩固、音域要寬闊,演唱要干凈、流暢,且富于表現力。同時,還需要與聽者展開互動,以實現與其心靈的溝通。
四、行腔審美—韻味、意境
以往的聲樂藝術向來十分注重追求歌曲中的韻味、意境,這既是體現我國民族聲樂特色的重要方式,又是評價歌唱者聲樂修養及藝術功底的重要指標。第一,韻味借助韻腔來實現,而韻腔借助當地方言來實現。同時,還需要把握好吐字速度、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這樣,可以讓聲樂語言更加感人,并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擁有很多種方言。不同地域的語言為民族聲樂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豐富的語言藝術寶藏。第二,意境指的是歌唱者以語言、聲音、情感、表演等方式,將廣大聽者帶入作品表現的意境,進而展現出歌曲的創作風格及藝術形象。這樣的意境美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的終級目標,是民聲藝術演唱的根本。
五、聲音審美—音色明潤
一名民聲藝術演唱者,其音色必須要具備特征性的美。當然,這種美是與語言自身的特性具有較大關系,更加與演唱者的審美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國的民族聲樂在演唱中主要采用漢語形式。漢語本身帶有強烈的旋律。其發音的節奏親切而自然,語言與音樂的旋律存在很多的契合點,我國的民族聲樂就是基于這些漢語言基礎而發展的藝術形式。此外,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又是一種以吟為主的藝術。這種吟唱比較簡單,與語言融合起來卻十分美妙,從而構成了完整的音色美感。
總之,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魅力十足的民聲藝術。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需要正確把握聲樂的特點及其審美要求,例如,字正腔圓、聲情融合,突出一定的韻味與意境美感,且演唱中還要表達出明朗、圓潤的音色等,這樣皆是彼此作用、互相影響的整體。這樣才會讓聽者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產生充分的認識,進而獲得最好的審美體驗,與演唱者達到思想的共鳴。
參考文獻:
[1]石學功.如何正確建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觀淺議[J].音樂天地,2017,(06):4-7.
[2]王飛宇.淺談音色審美觀在民族聲樂演唱情感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5,(02):65.
[3]姜姿羽. 我國民族聲樂的審美觀[D].沈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