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丹青

深秋時節,暖陽高照。營口市老邊區邊城鎮雙井子村村委會的小院里駛進一輛中型貨車。一名文質彬彬、干部模樣的人跳下車,眼鏡蒙著一層薄薄的塵土,本應筆挺的西服挽起了袖管,露出沾著灰塵和米渣的白色襯衫。他就是老邊區委政研室派駐雙井子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劉秀國。
劉秀國生平第一次坐貨車奔赴外地,為的是給一個大客戶額外加訂的雙井子村“國雙圓粒香米”送貨。由于物流已全部投入服務,為確保送貨時間,由雙井子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單國光親自駕車,兩人一路驅車幾百公里,終于按照客戶的要求完成了任務。
雙井子村雖然土地肥沃、面積可觀,但由于缺乏文化指導和農業技術引領,幾年來,老百姓生產經營動力不足,“腰包不鼓,碗盞不滿”,信訪事件頻發,這讓一心想做好村里工作的單國光一籌莫展。2017年年底,單國光為村里辦下了“營口國雙米業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但公司究竟應該怎么辦、村里種植的傳統稻米究竟能不能打開市場,單國光心里沒底。
今年5月,劉秀國來到雙井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任的當天,他就深入農戶開展調研,聽取村民的想法。摸清了雙井子村經營的“痛點”后,劉秀國和單國光商量:“咱倆分工,我負責營銷推廣、產品設計,你負責生產種植、物流配送。咋樣?”兩人一拍即合。
自此,雙井子村開啟了科技與營銷創新的“雙引擎”模式。引進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環境的圓粒香米特色品種,培育口感上佳的“國雙圓粒香米”,同時,聯系科研機構派人定期進行指導培訓;以“四方聯動”的模式,整合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公司、科研機構和農戶的共同智慧與力量,采用現代化統一插秧、統一育苗、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生產模式;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強化價格引導,收購時在市場價格基礎上多給農戶補貼一毛錢,讓老百姓“腰包鼓、情溫暖、心滿意”。同時,村里自建網站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減少人力、物力、運輸等方面的運營成本,提升顧客消費體驗。
5月到村里,11月產品上市。半年時間內,“營口國雙米業有限公司”粗具規模,稻米畝產增收500公斤,農戶每畝增收近500元,產品批發銷售遍及全國。“國雙圓粒香米”上市不到20天,銷售量就超過了5萬公斤。
為解決資金難題,劉秀國和單國光自籌資金45萬元用于支持村集體經濟,采用“四議一審兩公開”模式,聽取民意、聽證共議,全程公開資金使用情況,確保權力陽光運行。同時,動員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親朋好友為“國雙圓粒香米”進行宣傳推廣。區、鎮級黨委、政府領導同志率先垂范,積極轉發宣傳。
披星戴月,廢寢忘食,一名舞文弄墨的“文官”,卻干起了下鄉種地、街頭賣米的活計,甚至被家人和朋友戲稱為“賣大米的”……對此,劉秀國淡然一笑:“只要能為群眾服務,干啥都一樣。”前一陣,區、鎮財政撥付資金,完善了“國雙米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司蓋起了小樓,劉秀國在施工現場和工人們一起勞作,挽著褲管,擼起袖子,不折不扣是一副建設者的模樣。“下村建設,‘好戲連臺,我們駐村干部和村里鄉親‘互相補臺,實際也是合作,‘功成不必在我,做群眾的‘泥腿子,開心,是真的。”劉秀國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