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實現了產業化并創立品牌。與我國農產品品牌發達省份相比,沈陽地區農產品品牌觀念相對比較落后,在農產品品牌建設領域起步較晚。沈陽農產品品牌在國內市場中所占份額較小,國際品牌競爭力較弱。文章通過分析比較研究,總結得出沈陽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農產品品牌;品牌建設;對策研究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農業發展問題尤其是農產品品牌建設問題一直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更是再次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實現了產業化并創立品牌。但是,與我國農產品品牌發達省份相比,沈陽地區農產品品牌觀念相對比較落后,在農產品品牌建設領域起步較晚。沈陽農產品品牌在國內市場中所占份額較小,國際品牌競爭力較弱。
一、發展特色農業是促進我市新農村建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及服務形成了特色方面的潛在需求。今天,國際地區政治、經濟形勢始終處于不穩定態勢,由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復蘇緩慢,由此給中國經濟乃至農業經濟帶來的下行壓力不容忽視。
現實的需求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決定著沈陽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實現必須依靠特色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品牌的建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發展品牌農業工作,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提出農產品品牌建設要整合政府引導策略、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人才策略,改變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各自為政和短視等問題,為農產品品牌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反應在沈陽市民在膳食結構、消費習慣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精深加工的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和旅游食品的消費明顯上升,沈陽市民對品牌的信任與追求越來越強烈。
(二)特色農業是興農之本
農業發展有無特色以及特色農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農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多年來,中國農業所存在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科技含量低、區域優勢不明顯等問題較為突出。如何在迎接國內外市場機遇的同時戰勝挑戰,立足本地資源察賦和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利用好優勢形成特色農業是中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探尋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現階段沈陽農業品牌面臨的難題與挑戰
目前,沈陽市與國內大多數大中型城市發展農產品都面臨同樣難題,既農產品已經供大于求,農產品需求己經從數量需求演進為以質量和體驗需求為主,農產品市場競爭也從簡單的價格競爭發展到品牌競爭。再走依靠低成本勞動力資源,打產品低價格戰的低端發展模式顯然已是思路一條
(四)發展特色農業是促進我市新農村建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及服務形成了特色方面的潛在需求需求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決定著沈陽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實現必須依靠特色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品牌的建立。特色定位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首要環節,認真研究特色農業的選擇原則和發展思路,明確沈陽市農村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條件、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找準適合沈陽市農村發展特色農業的產業選擇和發展思路。
三、農產品品牌建設“6P”策略
農產品品牌建設的“6P”策略即“P”—“Public政府引導策略”、“P”—“Product產品策略”、“P”—“Price價格策略”、“P”—“Place渠道策略”、“P”—“Promotion促銷策略”、“P”—“People人才策略”。
(一)農產品品牌建設
農產品品牌建設是使用在農產品上,用以區別不同生產者或經營者的一種標記。農產品品牌具有說明農產品來源、區別農產品出處、表明農產品質量、宣傳農產品等功能。
(二)特色農產品開發
特色農產品是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技術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態和品質的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由于本身的優良品質和特殊功效,深受消費者歡迎,因此市場經濟效益更好,產品附加值更高。
(三)農產品特色產業
農產品特色產業是以特色產品、特色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為基礎,以現代工業、農業技術為依托,以市場經濟運行方式為手段,圍繞特色產品、特色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形成的區別于其他傳統產業,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可持續發展性和競爭性,經濟效益較高,發展前景廣闊,能生產開發滿足公眾需要的特色產品的產業體系。
(四)特色經濟帶
特色經濟帶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依據本區域現有的經濟、社會、文化狀況,資源察賦和生產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擴張經濟總量,結構合理且主導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顯著,能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鮮明區域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
四、課題成果運用轉化的領域及途徑
(一)在分析沈陽市農產品品牌建設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系統的角度審視沈陽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農產品品牌建設的“6P”策略理論,進而解決沈陽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各自為政和短視現象。
(二)對比分析創建工業產品品牌和創建農產品品牌的具體區別之處,有針對性地打造好沈陽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中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進展,張海洋;姚家深,科技和產業[M],2018-08-25
[2]打造農產品品牌 助力新動能培育,王眾;馬源劭,農業知識[M],2018-08-08
[3]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品牌戰略研究,王岱;楊琛,價格理論與實踐[M],2018-08-06
[4]分析農產品品牌建設,霍俊宇;何文杰,品牌研究[M],2018-08-02
作者簡介:
劉春雷,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職稱: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