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育領域全面深化過程中,數學教師必須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組織特色的教學活動,針對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強化培養,并且從新的角度、新的層面出發,帶入各種趣味元素,選用不同創新材料,來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才能讓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得以持續加快,學生的學科素養與學習能力得以綜合發展。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多種多樣,有賴于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努力探索,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針對性指導,對于學生今后的進步與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研究;分析
引言: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實踐中,教師要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解題意識,要用個性化的授課方式,使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然后通過教學方案的優化、教學內容的補充、數學思想的融合,指引孩子們朝著正確方向突破自我、大膽創新,最終成為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敢于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出一份強大的助力。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研究,要求教師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要求學生認清主體地位后活躍數學思維,雙方合作,共同進步。
一、創設課堂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觸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并且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努力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圓滿完成學習任務,不斷增強主體優勢[1]。另外,教師還可用教材中的一些插圖,來反映真實的生活場景,給學生一個主動探究的方向,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例如,六年級上冊《圓》這一課中的插圖,一群學生圍成一個圓圈,圈的正中間插著一面紅旗,學生一看就知道圖中的學生在做游戲?!暗撬麄優槭裁匆獓梢粋€圓而不是圍成正方形、長方形或其他的什么形狀呢?”這突如其來的一問,把很多同學都問懵了,他們開始認真思索,比較圓與其他圖形之間的不同,來尋找答案。根據生活經驗,很多學生得出是為了游戲公平,因為只有這樣,每個人到紅旗的距離才是相等的。但這只是一個猜測,并沒有科學依據做支撐,所以接下來教師就要引領學生到書中去尋找答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幾分鐘的思考時間中,學生們變等待教師解答問題為自己思考問題,并對問題的答案進行了猜測,這是對他們發散思維的培養,為他們著手解決問題做準備。
二、因材施教解決問題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存在著多樣化,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和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解決問題多樣化。教師應充分鼓勵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評價,理解方法的多樣化。同時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如針對性格內向偏靜的學生應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問題的探討中,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對于性格外向活潑的學生,應注重對他們的啟發和誘導,激發和維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加強問題有效設計
問題的設計,是解決問題教學策略實施的第一步。好問題,才能促進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彰顯。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分析性、判斷性、能夠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問題,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數學問題應當具有實際性、生活性,更要具有趣味性與開放性。具有多種解決方案的問題,最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好問題,才有利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技能的提升。合理課堂問題的安排應當具有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鋪墊下實現數學學習目標。例如,在講解《升和毫升》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首先,在課堂導入階段,就不同事物的量詞進行提問,這部分提問可以通過填空題來完成。其中要有幾個液體的量詞問題,像一()水,一()油等。學生可能會填“杯、桶”之類的答案,教師不要操之過急,肯定學生的答案。其次,教師對填空題進行改革,給學生看圖寫量詞的題目,對于液體類的題目,可以展示出量杯等圖片,讓學生對量杯讀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接觸到升與毫升這些新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由淺到深的呈現,極大地豐富了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也讓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加自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接觸新的知識。
四、重視結合生活經驗
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讓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2]。例如,三年級一班42名同學去春游,怎樣租車合算?租大客車每輛60元,限乘25人,租小汽車每輛40元,限乘4人。租車、租船問題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一直是教學難點,要考慮到人數、限載的問題,多種條件同時約束問題的解決,學生憑空分析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創設租車情境,引導學生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理解、分析。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一課時,筆者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婦女節快到了,紅紅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20個。拿著這么多硬幣不方便,于是紅紅就找爺爺來幫忙想辦法。爺爺收了紅紅的20個硬幣,又給了紅紅2張1元錢紙幣。紅紅有點納悶,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紅紅拿20個1角硬幣換2張1元錢紙幣虧不虧?為什么?筆者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2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20個1角就是2元,所以20個1角和2元是相等的。最后根據學生的分析,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10角。這樣開展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有的知識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實踐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體現了數學源于現實、用于現實的工具性特點。
結語
“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嶄新課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應提倡多樣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把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作為一線教師,對"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探究必將是一個持續的,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它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盧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114.
[2]高蕾.關于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