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靜
【摘 要】在江蘇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并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影響愈發增強、要求逐步提高的背景下,針對藝術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從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的形式、內容及成效出發,探析如何將服務區域文化建設過程中獲得的資源、積極效益反哺在藝術人才的教學和培養上。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139-02
一、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背景
近年來,江蘇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根據2017年度全國省市文化產業綜合指數,江蘇憑借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的優勢排名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據了解,規劃到202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占GDP比重超過6%。文化產業地位將進一步強化和推動,也必然給高等藝術院校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對人才需求、產學研合作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
二、文化產業視域下高等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知識經濟形態,是技術、人才、知識與智力相融合而形成的產物。人才是提升文化軟實力最核心的資源,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近年來,江蘇文化在設計、影視、文博、網絡數字、媒體等方面發展迅速,離不開高層次藝術人才的支撐。高等藝術院校是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人才來源。從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視角來看,人才培養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復合型人才即“通才”,以某個專業為主,又兼備其他相關領域知識的人才。文化產業的融合、跨界發展提高了對文化產業人才的要求,高等藝術院校在與文化產業對接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是最適合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機構。從目前來看,既懂得文化藝術又擅長經營管理的人才供不應求。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與其教育體系輸送大量專業人才密不可分,其開辦藝術管理專業的大學多達30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高等藝術院校應當更加重視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互聯網+、文化+的趨勢,制訂更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文化創新創意人才不足。目前創意設計服務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中的比重最大,發展迅速,為江蘇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優秀的藝術技能,還應具備較強的創新創意能力。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當中,許多藝術院校偏重技能的培養,忽視理論、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藝術院校要對接江蘇創意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模式,培養“求新求變”的人才。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講究創新、融合、跨界的時代中,在江蘇創建創意設計強省的背景下,構建更加科學、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是藝術院校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三)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首先,很多藝術院校的課程結構不盡合理,通識教育課程相對較少,專業教育為主,藝術人才培養存在綜合性不強,文化、科學等知識儲備不夠的問題。其次,課程體系更新周期長,不少藝術院校的教學固守傳統的教育方法、內容和教材,文化產業一系列革新還未能與高等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有效接軌。
(四)教師教學實踐水平有待提升。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的主要來源,直接影響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創新創意內容的產生。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很多高校教師缺乏文化產業工作實操經驗。另外,囿于目前科研壓力、人才培養目標的偏差等因素,教師積極主動探索教學內容和模式的動力不足,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文化產業視域下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發展現狀
(一)社會服務的形式和內容。在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高等藝術院校憑借文化藝術與創新創意方面的獨特資源優勢,在文化產業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服務文化建設的方式更加多樣化、產業合作及融合深度也不斷加強。
高等藝術院校服務社會的主要表現形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向社會公眾開放校園和共享資源;二是為社會培養文化產業方面高層次人才;三是以文化傳承與文化引領為導向提供社會藝術普及教育和培訓;四是為政府提供咨政服務、參與政策制定;五是通過教育扶貧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參與文化惠民等活動來提供社會服務;六是通過創新創意及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支撐和服務。
高等藝術院校的社會服務總體上呈現出服務對象廣泛、類型多樣、文化藝術特色鮮明的特點。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作為全省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多年來堅持開放辦學,不僅常年對外開放校園,而且將每年千余場次的設計展覽、文藝表演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同時,該校積極服務于國家、省、市重大文化項目,圓滿完成一大批重大社會服務任務,包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鼎、國際和平海報展、亞投行官方徽標等。此外,南藝還積極參與“諾貝爾獎科學與藝術小鎮”建設,承擔高雅藝術進校園、文化部非遺傳承人培訓任務、文化下鄉惠民等項目,承辦江蘇省“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服務社會。
(二)社會服務反哺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作為大學三大基本職能之一,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扎實的教學和科研實力是做好社會服務的基石,社會服務則呈現出教學、科研職能的實力與水平。
社會服務促進教學發展和人才培養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實踐和服務當下文化產業可有效提高教師教學與實踐指導的水平,有助于教師成長;二是將最新實踐服務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有助于拓展和提升專業發展;三是通過參與政府及社會大型文化建設項目、賽事可以為師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成果展示和檢驗平臺,有助于藝術創作、展演水平的提升;四是與課堂教育形成互補,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復合型創新創意人才培養,有助于提高藝術人才綜合素質與提升就業水平。
四、對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反哺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忌“喧賓奪主”,要制定健全的社會服務機制。高等藝術院校應當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制定健全的社會服務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健康發展機制。
首先,高校應始終明確教學與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這是其他職能健康發展的前提。其次,還需要不斷完善社會服務職能。目前高校社會服務還存在體制不完善、對社會需求反應過激、校企合作“急功近利”等一些問題,因此社會服務要有效反哺人才培養必須完善機制,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第三,應十分重視將社會服務中的資源、效益最大化轉移和反饋到學校教學實踐與科學創作研究中來,促進三者協調發展,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促進機制,實現高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藝術院校應支持和鼓勵各類文化企業與高等院校結成創新型組織,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將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融合為一體,針對性培養更多高級復合型人才。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重視搭建國際產學研交流的平臺,拓展人才培養思路,通過國際化視野的產學研實踐項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忌“因循守舊”,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各高校要結合自身定位,明確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囿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把知識、技能、思維、能力等多元化的要求融于一體,分層級培養國際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藝術院校不能因循守舊,要積極改革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既符合高等藝術教育的規律,又適應文化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教師、學生參與文化產業實踐與社會服務項目、展演、工作坊等內容等納入評價體系,將學生產業融合適應能力、文化專業能力、其他產業知識與技能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與學分制建立有效鏈接,創造培養復合型創新創意人才的環境和氛圍。此外,學校還需充分結合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發展加強對復合型創新創意人才進行針對性指導。
(三)忌“無源之水”,要提升師資服務社會的水平。高等藝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批藝術理論與實踐水平高超、創新意識較強的教師隊伍。培養復合型人才離不開扎實的實踐教學,以此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銜接。為此,藝術院校需建立教師發展、培訓、激勵考核的長效機制,引導教師轉變觀念,重視復合型人才培養,并在進修深造、創作實踐方面提供更多機會,在文化產業相關研究和實踐項目上給予更多支持與引導。
學校既要鼓勵有條件、有意愿的教師到企事業單位中去,通過企業提供項目式的合作、培訓、服務等途徑,參與生產、研發及經營等,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文化產業實踐方面積累更多實踐經驗,充分滿足課堂教學和設計實踐的需要,形成“到企業中去、回校園中來”良好的反哺教學機制。同時,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加強校內社團發展,成立設計、音樂、創新創業等工作室,將理論加以應用,提升學生全面素質與水平。
(四)忌“抱殘守缺”,要優化和完善課程體系設置。藝術院校不能抱殘守缺,要將人文、歷史、社會、管理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知識融入到藝術人才培養體系中去,形成專業通識教育、人文自然科學教育、實踐技能教育為一體的學科體系,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創新創意人才打好基礎。加強相關學科的相互結合、相互包容,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與國內外知名院校、機構開展交流合作,開發特色課程、工作坊等。
五、結語
在文化產業被提升到國民經濟支柱地位的形勢下,專門研究江蘇文化產業發展視域下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問題具有現實意義。研究與建立科學的反哺機制不僅有助于藝術院校更好的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與發展,還有助于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職能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對提升教學實踐水平、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更多高級復合型創新創意人才、與文化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建立更好的互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夏燕靖.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問題的分析與探討[J].藝術教育,2014(11).
[2]王媛,黃毅.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