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冠
【摘 要】在聲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演唱情況及時使用“調整”這一教學技術至關重要。本文將從聲樂教學中氣息的調整、口型的調整、聲音位置的調整等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關鍵詞】聲樂教學;氣息;口型;聲音位置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156-02
調整是指:改變原有情況,重新調配整頓,使適應新的情況和要求。聲樂教學的難點就在于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狀態,是需要隨時進行調整的。隨著當時學生演唱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有些技術語言和技術動作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托的。所以經常會有的學生不知所措:老師上堂課要我這樣唱,這堂課怎么又要我那樣唱呢……學生非常迷茫。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學習聲樂就難在這兒。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個正確的聲音概念和歌唱觀念,需要有一副靈敏的耳朵及時去辨別和調整。聲樂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音和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其練習的過程一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課堂上老師這時就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靈敏的耳朵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和調整,以免其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走彎路。不會調整,一條彎路走到黑,對于聲樂學習來說那將是一個“災難”。
一、氣息的調整
我們都知道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歌唱之源,聲音之本。氣息的正確與否,關系著整個演唱的生命是否健康、是否長久。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對氣息進行有效及時的調整至關重要。老師依據敏銳的聽覺以及課堂上對正在演唱中學生的觀察判斷,發現氣息問題應及時進行調整。聲樂老師在教學中一般都比較強調對氣息的控制和保持,當發現學生在歌唱時聲音僵硬不流暢,身體和表情不自然的時候,這時就需要對氣息進行調整,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氣息的控制力和保持力。如若不然,學生在演唱時將會出現更大的問題,此時氣息越控制、越保持,就越不能獲得好的歌唱狀態,聲音和身體都只會越來越僵硬,最后將失去歌唱的意義。此時老師應該及時地對學生說:“氣息放下來,身體松開、舒展,不要僵硬……”倘若發現在訓練聲音時學生氣息過于松垮、無支點,則也應該及時的調整其氣息,加強氣息的控制力和保持力,使其聲音有穿透力和表現力。此時應該提醒學生:“加強橫膈膜的支持,注意使用腰部和小腹的力量,找到氣息的支點……”歌唱時氣息的支持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彈性的,而非僵硬的。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在歌唱換氣時把腰腹的肌肉完全放松然后再吸氣保持,這樣既可保持呼吸肌肉群的張力,又能在歌唱中讓其得到應有的松弛和休息。我們可以試著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將一個手臂抬至九十度角然后停滯、保持,我們會發現很快手臂就會酸痛僵硬無法堅持。但是如果我們一直重復著將手臂放下然后抬起,將會輕松很多,而且還可以持續很長時間。我們歌唱中要求的氣息控制力和保持力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氣息的力量絕不是靜止的,它需要不斷地去調整,以得到源源不斷的歌唱動力。
二、口型的調整
口作為人體的一個重要的共鳴器官,其形狀對歌唱發聲尤其重要。到底需要怎樣的口型才能獲得美好松弛的聲音呢?大的口型還是小的口型?橫的口型還是豎的口型?我們知道低位置的口型,容易使喉門開大,聲音唱大。高位置的口型不僅能使聲音靈巧敏捷,而且還能使聲音多些通常說的頭聲,音色更年輕。到底該如何來調整口型,這需要根據演唱時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口型的調整對歌唱所需的共鳴腔體有著直接的影響,以a母音為例。在聲樂教學中,老師經常用a母音來進行聲音訓練,教學實踐得出:a母音需要口型豎著點,切忌嘴角向后拉,橫著,牙關需要徹底分開并放松。保持這樣的口型狀態的前提下盡量發出一個清晰的a母音,這樣容易獲得胸腔、口腔、頭腔的整體共鳴,從而發出飽滿的、有張力的聲音。當然,如若演唱時需要獲得一個更為清晰、更為親切的a母音,則需要對口型進行輕微的調整:在保持口型松弛的前提下,不用張太大,保持微笑的狀態發聲。我們在演唱時,大部分時間里靠的是調整口腔的形狀來變換我們聲音的音色和聲音的共鳴位置的。通過口型以及面部肌肉,老師基本上可以判斷學生喉嚨的狀態和共鳴腔體是否打開是否通暢。歌唱時口型究竟應該何時調整,如何調整呢?這同樣需要依靠聲樂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敏銳的聲音辨別能力。當發現學生聲音暗淡無光澤且聽起來略顯“空虛”時,有可能學生此時在演唱時喉嚨開大了,撐了,應及時對學生說:“放松喉嚨,口型自然一點,不要用力……”當發現學生在演唱時喉器不夠穩定,導致聲音出現“擠卡”的現象時應提醒學生:口型豎著一點,下巴稍微往回收著點,依靠呼吸唱,喉部放松……口型根據我們所演唱的作品不同也應做相應的調整:一般來說,演唱外國歌劇詠嘆調以豎著的口型為主,演唱中國民歌以橫著點的口型為主。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豎著的口型容易獲得飽滿的有張力的聲音,橫著的口型容易得到清晰的、溫暖的聲音。掌握了歌唱口型的調整就可以使自己擁有各種音色狀態,這樣在開獨唱音樂會時,就可以依據不同的聲樂作品而使用不一樣的音色去表現其內容,使每首作品充滿新意,避免讓聽眾產生聽覺疲勞感。總之,歌唱中口型的調整是:橫豎相濟,相得益彰。
三、聲音位置的調整
聲音位置的調整是聲樂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它是聲樂訓練的一個重要課題,解決好了就搞定了我們在歌唱中的聲音走向問題。如果聲音位置問題解決不好,將會嚴重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演唱活動。聲音位置的調整主要包括前后上下的調整。教學中我們要求聲音必須要有高位置,所謂聲音的高“位置”,主要是指眉心周圍的共鳴。演唱時無論是高音區、中音區還是低音區都要通過該部位的共鳴而發射出去,這樣的聲音集中而具有穿透力。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才能使學生的聲音始終保持高位置獲得悅耳、圓潤的歌聲呢?老師的經驗和耳朵尤其重要,需要及時地對學生即時的演唱情況進行聲音位置的調整。聲音的高位置是相對于低位置而言的,它是歌唱發音的一種正確的聲音效果,是呼吸和各個發聲共鳴器官的有機配合、協調統一。當發現學生的發聲位置較低,表現出缺乏足夠的音量,聲音無光澤,無頭聲色彩,聲散不集中時,應對學生說:“請注意聲音的位置,喉部肌肉放松,不要緊張,氣息不要拽住了,要流暢的氣息以獲得好的聲音位置……”在聲樂教學中,有的老師經常要求學生在演唱時聲音靠前,也有老師需要學生聲音靠后點唱。到底應該靠前還是靠后呢?筆者認為這兩種技術手段都沒有問題,是正確的,關鍵要看學生當時所演唱的情況來加以選擇,做出適當的聲音位置的調整。這里所提到的聲音靠后,指的是聲音立起來,使得其更容易獲得頭腔共鳴,而非聲音向后倒、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得出:學生在訓練聲音時,當進入換聲區時,應及時地對其聲音的位置進行適當的調整。換聲區的訓練是我們每個歌者在聲音統一之前所要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聲樂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是自然聲區進入高聲區的一個過渡聲區,是我們能否解決高音的關鍵。倘若我們在進入換聲區時,還按照中聲區聲音位置的感覺去唱,這時聲音必將會覺得吃力、力不從心了,甚至會出現卡、擠、喊的現象。此時就應該對聲音的位置進行調整:要求學生在進入換聲區的時候聲音位置可以略微向后調整,聲音立起來,這樣更容易進入頭腔以獲得美好的頭腔共鳴。同時喉部肌肉更應該相對放松,保持打開的狀態,讓氣息流暢地通過,此時不適合加大音量而應控制聲音,使其能夠順利地抵達頭腔。當學生的聲音過于靠后,有點“倒”,發聲吐字表現不自然的時候,又應該要求學生的聲音位置在保證共鳴腔體的前提下靠前唱。
總之,聲樂教學的調整還包括共鳴腔體的調整、情感的調整等等很多方面,教學中調整是必須的,絕非一成不變,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輕松美好的歌聲。我們應該做到歌唱不止,調整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