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不斷向我們走近,從而逼近了高校對學生干部培養機制研究的腳步。與過去不同的是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新媒體一起成長起來的人群,二者是相依相隨、形影不離,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從而也帶動了對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 而培養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學生干部隊伍才是高校學生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新媒體; 學生干部;五進培養
一、新媒體大環境下學生干部有哪些特性
1、思維開闊,觀念不成熟
進入21世紀,大學生的思想有了許多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源于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折射,但歸根結底離不開新媒體環境的熏陶,使得他們思想開放, 很習慣于接受新事物。但是, 由于他們的理想信念還不夠堅定, 在新媒體環境下, 一些學生干部很容易隨波逐流,受到社會負面環境影響, 從而使其觀念多層次,甚至很偏激, 功利主義凸顯。
2、個性化凸顯
受當代新媒體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多數學生干部自我約束力比較強,能夠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的身上存在一種與生俱來的個性。 在集體工作中他們以自我為中心, 缺乏奉獻精神和團隊意識,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二、學生干部培養過程中的兩大方面問題
1、學校方面
學校并未出臺相應的理論研究和管理條例。而在新媒體機制下, 我國各高等院校對于學生干部的培養和管理一般都出現了這種現狀,沒有建立相對的理論體系。因此, 學生干部的培養和管理得不到重視, 并且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具體的方向, 學生干部凸顯出隨意性。
2、學生干部自身方面
2.1 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當今學生干部的思維都比較開闊, 對于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極其敏感。但是, 由于其他們本身價值觀出現了偏差,使得他們辨別是非和真假等能力削減下來, 及其容易在工作中隨波逐流導致在工作中偏離正確的軌道,這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2.2工作思路不靈活,缺乏相應的組織能力。
在具體的工作中, 顯而易見的是學生干部在展開工作時板板眼眼、不靈活,所以面臨突發狀況時往往措手不及。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工作的進程。那么,在實際工作中,讓所有學生干部都能鍛煉到不失為好的解決措施,這樣能讓每個人都有所鍛煉,相互理解,共同進步。
2.3部分學生干部功利性比較強。
由于受新媒體大環境的熏陶,加之家庭、社會和學校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多數學生干部競選的初衷就是錯的,大多數學生競選干部是想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打基礎,為了日后在學校評獎評優活動中爭取優先權,并非是單純的想要為同學和老師服務。由于工作動機不純,使得他們在工作中并不能發揮其好橋梁的銜接作用。
三、新媒體在當下凸顯得問題
3、1多樣化
新媒體的出現,因為產生的時間不相同以及人們使用的領域不盡相同, 出現了各類各樣的群體。當各種訊息再新媒體中穿插交錯的時候,不免會使信息造成重復或者遺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從而影響工作的進度。
3.2信息的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新媒體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自然,一個消息的發方和接收方就不盡相同,所以導致了一些信息的不連續性,降低了人們的信服度。
3.3強大的網絡暴力
在網絡上,大部分人都是匿名的,網民作為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被提倡言論自由,這就使得一群缺乏責任感的群眾說出一些有損他人名譽和利益的話語,久而久之,網絡平臺已不再是很多人心里的一片凈土,給一些真正意義上的使用網絡的人帶來不便,這就是網絡暴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四、新媒體條件下學生干部培養的幾點舉措
4、1加大學生干部培養的理論研究方面的指導
為踐行馬克思主義思想,要通過學習科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因此, 必須要加強相關的理論研究,使高校學生干部管理體制不斷蒸蒸日上。
4、2建立一支關于學生干部培養的高素質隊伍。
新媒體環境必然要在各高校催生出一支高素質的指導隊伍。有幾點優勢體現如下:一是可以充分使用新媒體, 幫助輔導員加強管理學生干部的工作理念, 使得學生干部認真努力、踏踏實實的做事;二體現在學生干部的選用工作上,學生干部選拔做到游刃有余, 多多爭取那些動機正確、學習積極和工作能力強的學生,用慎獨二字作為基本的評判要求。
4、3加強對學生干部工作的引導。
在新媒體環境下, 學生干部能夠很方便的了解到最新的實時政事,這時學生的甄別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那么就要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引導工作。這樣做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干部對黨和國家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這也正是現在學生干部的短缺所在。
4、4組織五進學習平臺,讓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同新媒體共同成長
4.4.1進課室
我們首先要為學生干部組織一次會議,向他們闡釋清楚五進的含義,并介紹五進的具體實施方案,然后推出關于開設“五進”實踐活動的微信公眾號, 由學校記者團對本校優秀學生干部進行采訪, 樹立典型,讓學生廣泛通過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名師講堂知識,增強學生對學術知識的熱愛, 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術講座, 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關注。這樣既讓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也讓學生得以學術的熏陶,一舉雙得。
4.4.2進圖書館。
讓學生進入圖書館, 了解圖書館,更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預告圖書館新進的書籍,讓學生預訂自己喜歡的書籍,并專心閱讀,可以再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自己的心得和學習筆記,發布學習照片,來記錄所有有意義的時刻。也可以發布自己撰寫出來的具有文學特性的語錄, 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交流相互交流心得。通過新媒體增加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增加學生干部的文學修養。
4.4.3 進實訓室
由學生會組織部組織我系學生干部走進實訓室,組織專業競賽,例如技能大賽等,調動學生干部積極性,動員學生干部積極參與,利用學校有限的競技資源來提升整體的專業技能。負責人員也要及時考察學生干部的參與情況以及提升效果。高校要將新媒體的應用面擴大化,使用的人多起來,應用的面廣起來。不斷深化學生干部對新媒體的認識, 不斷提升學生干部的整體素養綜合能力。
4.4.4進體育場
由體育部部長做全權負責人, 要求做到定時發布國際、國內體育競技的賽況;也可組織學生投票,選出學生心里最喜歡、最看好的體育項目。并舉行相應的比賽, 如趣味運動會、籃球賽等,讓學生干部對運動投入興趣,為學生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的作用,從而帶動全校學生積極參與到運動中來,在比賽中培養拼搏意識,帶動活力校園。
4.4.5進社會
由團委指導, 主要活動有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兼職鍛煉, 學生黨員進社區活動等,更要讓學生干部積極的參與到其中,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學生干部必須心系廣大青年, 堅持以青年為本, 深深根植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為了青年, 做青年友, 不做青年‘官, 努力增強黨對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對黨的向心力。”真正化于行。讓學生干部在實際活動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和服務意識。學生干部要與新媒體一起牢牢構筑二者聯系溝通的橋梁, 使新媒體和廣大青年學生心連心、手挽手,創造輝煌的明天。
五、發揮學生干部在主流新媒體平臺上的帶頭作用
學生干部肩負著學生、管理者、先鋒榜樣等角色。學生干部應盡的義務就是帶頭學習和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 學生干部培養不能舍本逐末,不能完全注重新媒體而忽略自身的學習,要處理好學習和工作的關系,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到底是什么, 然后找對自己的位置, 在日常工作與活動中不徇私情, 實事求是, 并通過新媒體進行相互監督。既然學生干部大多數都是從優秀的學生隊伍中選拔出來的, 本身就是學生群體中的好榜樣。那么, 在日常的工作培養中就要發揮出他們的帶頭作用。當代,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 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等, 因此, 讓學生干部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及充分使用是尤為重要的。讓學生干部起到引領和帶頭作用。根據新媒體多樣化的特點和學生干部的習慣和特長, 來培養不同的學生干部,然后分支培養出具有特性的小組,讓不同的學生干部成為不同主流新媒體的領路人。
六、借助新媒體塑造創新精神
所謂創新意識是人們對創新、與創新的價值性的一種認識水平、認識程度。創新意識能進一步推進學生干部解放解放,有利于學生干部形成開拓意識和領先意識。學校的重大節日和重要事件都是學生工作中的關鍵時間點。例如社團文化月、藝術節,迎新晚會等。而培養學生干部的工作就要培養其創新意識, 找準開展工作的切入點, 使得學生工作更靈活、更生動、更深入。例如在舉辦迎新晚會活動活動中, 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性, 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邀請各位老師,并向同學們發布消息,讓各系各個班級提前組織相應節目,為迎新晚會增添溢彩,同時邀請學生干部、輔導員作為其重要嘉賓和觀眾發出邀請函, 用新媒體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 既創新, 又環保。
七、結語
新媒體的出現是展現高校學生干部能力的平臺。借助新媒體, 能使得學生干部工作更一絲不茍。新媒體環境下對于學生干部的培養,能力的提升, 服務和奉獻精神的理念, 都是在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輔導員也要及時引導和教育學生干部,嚴格把握學生干部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提升學生干部隊伍的整體能力,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干部的工作效率。總而言之,學生干部應正確使用新媒體,新媒體應該成為學生干部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學生干部要與新媒體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陽艷林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干部培養機制探究[J] 知識經濟 2016-07-01.
【2】 毛拓藝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學生干部培養研究 [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07-28 .
【3】黨林夕, 張彬, 朱里靜.新媒體背景下高校90后學生干部的工作現狀與培養路徑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 2015 (05)
【4】楊宗興.高校學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機制探究[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1 (02)
【5】鄺邦洪.以德為行以學為上———高校師生成長的基石[M].廣州: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鐘偉強, 譚玉蘭, 黃鵬等.整合教學資源、構建思政課“立體教學”模式[J].教師教育研究, 2012 (4) .
【7】林春梅.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德學”教育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4 (8) .
作者簡介:
安暢,女,1983年生人,遼寧金融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