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源 陳家晶 張曉峰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1創新人才培養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點,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人才的培養的創新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學生群體是黨接續奮斗的重要人力資源,同時正處于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最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社會思潮的影響,如果不加強引導,高校學生群體的價值觀極易被不良社會思潮所誘導。本文試圖立足新媒體視域,以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角度,從政治建設、組織覆蓋力、群眾凝聚力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分析如何構筑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組織防線。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思潮;高校基層黨組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2(33)我們正處于時代發展浪頭,經濟、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問題,各種社會思潮爭相涌動,企圖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互聯網應用的總體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從學歷上看,大專及以上網民占比20.4%,從網民職業結構中看,學生群體排名第一,占25%。由此表明,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紛雜的社會思潮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傳播空間和更加便捷的傳播載體,而高校學生群體是新媒體使用的主力軍,在這種情況下其價值觀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這決定了高校必須建立新媒體視域下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思想防線、組織防線和工作防線,要利用新形勢,循循善誘,趨利避害。
一、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社會思潮的特點
對于社會思潮的含義,學界普遍存在三種觀點,即“詞語解釋說”“綜合說”和“中介說”,筆者認為“綜合說”在本研究中更能夠準確表達社會思潮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以及特點,因此本文以“綜合說”對社會思潮的定義為基礎展開,引用李華興的觀點:“社會思潮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因環境變遷和某些階級、階層群體的共同利益與要求而形成的一種以動態形式出現的、帶有社會性、感召性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狀態”○3(25)。本文認為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社會思潮有是三個特點:時代性與群體性、動態性與傳播性、潛移默化性
(一)時代性與群體性
從深層次上來講,社會思潮一種意識形態形式,由于它是存在于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階層,因而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形式。我們可以說社會思潮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群體性,哲學上講物質決定意識,社會思潮在特定的時代中,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以及利益格局的變化和調整,決定了意識形態領域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給特定的群體帶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而這些特定的群體往往是作為社會思潮的載體而存在的,由于這部分群體具有相同或者類似的利益愿望,因此社會思潮也更能夠表達和反應其整體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來講,社會思潮常常以社會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因而也更容易被社會群體所接受。當代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提下,高校學生群體具有極為相似的利益愿望和特征,因而更容易形成和傳播各種或好或壞的社會思潮,同時,新媒體技術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廣泛應用,也為社會思潮的傳播帶來了便利。
(二)動態性與傳播性
從過程上來講,社會思潮具有動態性和傳播性的特點。社會思潮的動態性是指其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思潮的主體也是動態變化的,即從一個群體流向另一個群體,或群體范圍不斷擴大。社會思潮是動態發展的,但也有其發展的規律性,王家忠認為:“從動態上看,任何社會思潮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社會思潮的發展一般經歷這樣三個基本階段:潛伏啟蒙階段,全盛高潮階段和蛻分衰落階段。”○4(56)而社會思潮在群體之間的流動以及在群體范圍上的擴散,也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傳播性。社會思潮都有一定的理論作為主導,經過理論的武裝,跨越了學術領域,在在社會中和群體中進行傳播,使其具有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力。在高校中,通過新媒體的各種形式,使得社會思潮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具有了更大的流動性,這也給不良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的思想腐化提供了機會。
(三)隱秘性和滲透性
從載體上和影響上來講,社會思潮就有滲透性和隱秘性。社會思潮不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其傳播的載體具有隱秘性的特點,產生的影響具有滲透性的特點。一般來說,它會通過一定的社會行動、社會觀念、社會文化、社會心理以及相關學術理論而得到顯著表現,其多元復雜、交叉縱橫的特點,決定了它對人的影響力是隱秘性和滲透性的,“某種社會思潮總是代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擁有特定利益訴求的某些人或者某些群體的利益,在少數精英的推動下,潛移默化地影響眾人”○5(27)。一些不良社會思潮在很多特定的方面符合了高校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所以很容易被高校學生群體所接受,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困境
高校作為青年學生聚集的區域,對不良社會思潮的抵御工作已然形成自身的體制規范,但是現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仍然存在著一些被忽視的方面。
第一,重文化,輕政治,缺乏理論的引導。不良社會思潮本身屬于文化領域,理所應當應在文化領域加強宣傳,布防措施,這也是毋庸置疑的正確做法。但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提出了“四位一體”,將政治放在首位的工作方向,因而在高校基層黨組織在抵御不良社會思潮過程中,應當加強新時代理論的指導和宣傳,提高政治建設工作的地位。
第二,基層黨組織的覆蓋率不足。在新媒體發的展使得不良社會思潮的動態性、傳播性以及潛移默化性都越來越難以控制,因而要將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網設在高校任何有學生的角落。目前的高校中,基層黨組織的形式比較固定,缺乏靈活性和變通性,導致了覆蓋率不足的問題,這必然給不良社會思潮的傳播提供了機會。
第三,理論滲透不足。目前高校中最常用的兩種文化傳播方式是課堂和互聯網,而在互聯網信息復雜多樣的情況下,高校基層黨組織能夠控制的只能是課堂的方式,不良社會思潮很容易通過互聯網新媒體的手段傳播到高校學生的身邊,但作為高校能夠控制的課堂傳播方式卻沒有跟上社會思潮的流動速度。十九大以來,高校“思政進課堂”被提上日程,加強理論的學習和滲透對抵御不良社會思潮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
三、在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中構筑抵御不良思潮的組織防線
黨的十九大提出,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新媒體的發展加速了高校內社會思潮的激勵交鋒,高校基層黨組織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借助新媒體發展和高校學生群體的特點,把抵御不良社會思潮作為組織力提升的試金石,構筑抵御不良思潮的組織防線。
第一,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落在基層,旗幟鮮明地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政治上堅定,理論上清醒,才能涵養深厚的思想定力、戰略定力、道德定力,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進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要做到這些,根本要加強學習。在新媒體的視域下,高校基層黨支部要在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系列講話重要精神等學習全覆蓋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社交平臺等創新方式,通過報告、研討、知識問答、翻轉黨課等載體,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學、精學、通學,確保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用黨的創新理論高度統一起來、鞏固起來,用信仰的力量、組織的力量,匯聚起抵御不良思潮最有力的思想防線。
第二,要提升基層組織的覆蓋力,讓組織領導始終在抵御社會不良思潮的第一線。一方面,要提高基層組織設置的靈活性,支部設置的廣度和深度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靈活的變通和調整,尤其在新媒體廣泛運用的前提下,通過創新過程,讓黨支部設置在在師生黨員活動最頻繁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發揮作用。比如改變學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形式,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平臺打破傳統,嘗試設置例如課題組、教學團隊、科研團隊、項目組等新組織的。另外基層組織可以逐步探索,在按照教學管理單位縱向設置黨支部的同時,也可以根據競賽團隊、興趣小組、生活社區、活動社團、實習基地等,因地制宜,設立臨時黨支部。另一方面,要強化基層支部的作用,努力做到讓基層支部的工作有力量、辦事有經費、活動有場所。新媒體平臺的運用能夠廣泛、及時的聯系群眾,能夠提高黨組織抓思想政治工作、群眾工作的效率和能力,真正使支部成為教育黨員的學校、團結群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自然而然,也就成為抵御不良社會思潮侵襲的堡壘。
第三,強化基層黨組織群眾凝聚力,積極推進“課程思政”,運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強理論傳播和學習,凝聚群眾力量,構筑抵御社會不良思潮的堅固防線。一方面,社會思潮理論跨度廣,涉及哲學、傳播學、新聞學、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認清社會思潮的本質,提升不良社會思潮的辨別力,需要各學科進行聯合作戰。比如成立多學科教師共同組成的防范不良社會思潮工作小組,利用多學科優勢,撰寫高水平的理論文章,加強對不良社會思潮的綜合研判,從理論上向不良社會思潮亮劍。另一方面,構建抵御不良社會思潮,還需要基層支部不斷增強群眾凝聚力,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快速的傳遞信息和聯系群眾,要發揮微信、QQ等社交網絡平臺,使教師深入學生朋友圈,學部領導干部深入學生活動,組織全體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新媒體視域下,“課堂思政”的形式可以有一定的創新,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搜索的快捷性,豐富“課堂思政”內容和形式,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群體的思想理論素質。同時,教師群體的凝聚力要體現在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中,對于年輕教師,特別是留學歸來的年輕教師,由于思想的開放性,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政思維,需要其他教師的幫助,做好意識形態教育和傳幫帶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的座談會上講到:“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7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基層黨組織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新技術加強對社會不良思潮的抵御,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高校學生撐起一片社會思潮中的“碧海藍天”。
參考文獻:
[1] 求是網.新時代,習近平的“人才觀”[EB/OL]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年10月,(33)
[3] 李華興.中國近代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25)
[4] 王家忠.社會思潮的起源、作用及發展趨勢探析[J].齊魯學刊,1997(02):56-60.
[5] 劉漢一,王秋霞.社會思潮影響青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作用機理解析[J].前沿,2015(01):27-29.
[6] 梅榮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政策探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10):43-45.
[7]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作者簡介:
龐源(1984.01-),男,漢族,湖北隨州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黨委組織員,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陳家晶(1980.05-),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黨委副書記兼副部長,碩士,主要從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張曉峰(1985.11-),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大連理工大學黨委組織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黨建與黨員干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