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萍 鞏紅江
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演示、激趣,半扶半放,熟練操作,獨立設計并動手操作的培養過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的矛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提高課堂數學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關鍵詞:數學;培養;操作;能力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為此,筆者談談幾點看法。
一、把握操作的時機
低年級的學生側重于形象思維,在實際數學教學活動中,如果在學生認知的生長點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就會發現新知會在學生的操作中產生,教學中的疑難點都將變得具體形象化,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先讓學生把12根小棒自己分一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根?有剩余的嗎?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7份呢?學生邊動手邊做適當的記錄,完成相應的表格;接著引導學生觀察、交流得出,根據所分結果的情況,我們可以分成正好全部分完和分完后有剩余的這兩種情況;最后再讓學生分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揭示本課的教學內容:有余數的除法。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建立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有了豐富的感知后,新知便會輕松地被學生所掌握。
再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中“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利用硬紙條和圖釘制作一個活動角后,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你能想辦法使你的角變得大一些嗎?再大一些?(學生操作)誰能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把角的兩條邊一拉,角就變大了。
生:邊叉得越大,角就越大。
師:你真善于動腦(教師重復學生的方法演示)。你能把角變得小一些嗎?再小一些?(學生操作)這回你又是怎么做的?
生:把角的兩條邊向中間靠攏,角就變小了。
生:邊叉得越小,角就越小。
師:(根據學生的方法演示)現在你認為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呢?
生:跟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教師做一個角,讓學生做比它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這樣的教學活動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二、明確研究的問題
動手操作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形象思維,最終掌握知識。但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且無法很好地支配自己的行為,操作過程中,不能抓住操作的要領進行有效操作。因此,必須讓學生弄清操作的目的及需要通過操作解決何種問題等等。實踐表明,只有孩子明確了活動的目標,才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教師創設一個用七巧板比賽的情境,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先用兩塊、三塊拼,接著用四、五、六塊的來拼,最后用7塊來拼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七巧板,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在掌握平面圖形特征的基礎上,讓學生創造出生活中的圖形,展示作品時孩子創造出的有可愛的兔子、挺拔的大樹、自由自在的小魚等。動手操作給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組織有序的操作
學生的思維總是跟隨著操作的順序進行的,如果任由學生盲目的操作,操作順序則會混亂,學生就無法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教學中,教師需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有序的操作過程中形成清晰的思路,思維的條理性得到發展。
如,在教學“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時,可讓學生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有序操作:第一步:第一行擺出10個圓,圓之間要有一定的空隙。第二行擺出6個三角形,與第一行的圓一一對齊。第二步:比較圓和三角形的個數,誰多?圓的哪一部分與三角形一樣多?請動手將圓分成兩部分。第三步:哪一部分是圓比三角形多的?根據自己擺的學具配上手勢說說圓比三角形多的個數。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操作有序、思路清晰,注重了學生簡單直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學生概括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操作環節,使之有條有理。
四、利用操作的成果
操作的過程除了要把數學知識內化為學生智力活動的形式外,還要讓學生抽象出相關理性的結論。因此,在學生操作完畢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操作的結果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大膽地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個別發言等多種形式,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另外,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及問題,并積極參與評價過程。這樣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思考,在思考時變得謹慎,使操作的價值得到真正的體現。
如,在教學一年級的“統計”時,學生根據動畫,用自己的方法幫助豬八戒統計好公雞、羊、鴨子的只數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學生有的用圖片表示,有的用簡單的圖形也表示,有的用數字表示……學生通過交流思考,得出了記錄數據簡潔的方法,這一知識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的、自主建構的。
總之,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操作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操作,開展有效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從而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地動起來。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2018]PLG165。
作者簡介:薛惠萍,46歲,女。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鞏紅江,46歲,男。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