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桂玲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但有利于發展學生語言,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但當今低段的閱讀教學,雖然在課堂上充滿了自由讀、接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多種朗讀形式,看上去熱鬧非凡,但觀察發現,因缺乏老師的有效指導,這種朗讀成了耗時多、收效低的假朗讀,是典型的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至于感情朗讀,更是無從談起。如何在低段起步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
一、明確要求,讀準讀通
朗讀是低段閱讀教學基礎中的基礎,是閱讀教學中理解文本內容重要的有效手段。低年級的孩子初次接觸課文,對文本理解能力較弱,難以正確把握課文,所以,首先通過反復誦讀,建立起兒童對書面語的語感,從而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要做到這一點,讀好課文是首選。這里的讀好課文,一是指用普通話朗讀課文時,能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響亮,不加字、不漏字、不顛倒;二是朗讀課文時停頓恰當,語氣自然,不讀破句,不重復字句,不唱讀,不拖腔拖調。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用普通話朗讀的基礎上做到語氣連貫、順暢,節奏、停頓處理得當。
二、根據教材編排特點,逐步提高朗讀要求
部編教材極其重視學生的朗讀。和過去的人教版相比,它的朗讀更為清晰、更有梯度。針對不同的文本特性,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在上下冊之間銜接注意循序漸進,體現層次,螺旋上升。
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學生正式進入課文學習之初,重視起始階段學習朗讀的過程,提出“朗讀課文,注意‘一字的不同讀音”。后面的朗讀要求逐步提高,如《雨點兒》提出“注意讀好停頓”并“分角色讀”,《我多想去看看》提出“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端午節》《彩虹》提出“讀好長句子”,《要下雨了》等課文又提出“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年級上冊在一年級能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根據語義做恰當的停頓,能讀出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語氣的基礎上,還進一步提出了要求:分角色朗讀,能對比讀出感嘆句和陳述句、反問句和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角色的心情讀出不同語氣,帶著自己的體會朗讀課文。并從本冊開始,讓學生嘗試默讀,試著不出聲。如《雪孩子》提出“默讀課文,試著不出聲”,《我要的是葫蘆》,除了要求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外,還要關注人物對話時的標點符號,即問號和感嘆號,讀出恰切的語氣以及比較反問句和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教學中,老師要注意教材之間的銜接,根據教材進行教學,做到有章可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學生的朗讀素養得到培養。
三、范讀引路,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語文老師特別是低段的語文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他們喜歡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語感的培養、朗讀能力的訓練,不是老師朗讀技巧的指導,最直接、最有效的訓練其實就是老師的范讀和教讀。
范讀是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一年級是孩子的啟蒙年級,老師的“范讀”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是一輩子。老師要用優質的范讀,給學生呈現完整的文本,帶給學生聽覺上的享受,讓學生在聽的感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自主回憶、模仿、思考,繼而自然地掌握朗讀的技巧。現在有不少老師在備課、教學設計上花了很多工夫,卻忽視了“范讀”也是必備功課之一。于永正、賈志敏等老一輩教學名師在上課前都是反復朗讀課文,直到能夠背誦。也就是說:真正要做好“范讀”,老師在課前一定要反復練習,只有反復練習,讀熟讀好,才能悟出獨特的教學設計,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
四、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讓朗讀訓練扎實有效
低段的朗讀指導不是靠理性的分析,比如讀好長句子,如果只是在停頓處畫上斜線,學生可能只會機械地停頓,無法讀出似斷非斷語流一貫的感覺來。所以,在低段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多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把課本中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形成朗讀能力。
比如長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教師在指導如何讀好這句的時候,先用提問法,讓學生關注詞語和短語。學生先根據老師的提問“粽子是用什么做的”,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組“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反復讀這幾個詞語,并發現作者在介紹粽子的時候是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來介紹的,在讀好了詞語并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就能發現這個長句子的停頓節奏“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然后,老師讓學生自己試讀,并引導學生發現讀好長句子的小竅門:遇到長句子不可怕,把詞語讀好了,就能把長句子讀好了。在讀的時候啊,可以悄悄地換口氣,就能把長句子讀流利了。
只有在語文教學中用心、用情、有策略、有溫度地指導學生的朗讀,讓朗讀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新航標,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從而達到語感、樂感、情感、美感的和諧統一。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