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幫“馱”起的回族古村落"/>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東蓮花村
——馬幫“馱”起的回族古村落
云傳踆

東蓮花村是巍山縣永建鎮的一個回族自然村,坐落在紅河支流米湯河畔,三面環水,地勢平坦,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郁。驅車翻過下關市西南邊那座雄峻的大山,就進入了巍山縣的永建鎮。永建鎮是巍山縣北大門,紅河發源地,滇西回族聚居區,杜文秀反清起義的揭竿之地,也是云南著名的僑鄉之一。而東蓮花村位于永建鎮壩子中央,屬于永和村委會,距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巍山縣城25.5公里,距下關市29.5公里。
東蓮花村是一個純回族村落,形成于明代中葉,因歷史上水豐草茂、廣種蓮藕而得名。全村總面積12.4平方公里,不到300戶人家,約1200多人。從外貌看,一色青磚白墻灰瓦,整個村子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風貌,尤其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清代和民國年間的老建筑,角樓庭院、照壁雕花、古風猶存,點綴其中,更使東蓮花村流露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2008年10月,東蓮花村被住建部和文物局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東蓮花村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回族村落最典型的標志性建筑就是清真寺,它以中式建筑為主體,融入了伊斯蘭文化的元素,非常有特點。該清真寺始建于清代初葉,經光緒、民國以及改革開放以后多次重修擴建,形成今日之規模。清真寺坐西面東,沿中軸線依次為大門、宣禮樓和朝真大殿,占地5866平方米。其中,宣禮樓(也稱“叫拜樓”)為四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古建筑,高14米,檐下五彩如意斗拱,雕梁畫棟,翼角飛翅,巍峨秀麗。宣禮樓,即召喚村里穆斯林民眾做禮拜的地方,也是全村的中心,登上宣禮樓頂層,可從不同的方向瞭望東蓮花村全景和周邊的山水田園。朝真大殿則為雙重檐歇山頂殿宇式古建筑,九轉十一型結構,大殿屋脊中央豎立著象征真主的光輝和智慧充滿宇宙萬物的星月標志。整個建筑面闊十一間,前設廊道和月臺,殿內后墻正中設窯殿,呈“凸”字型布局,內墻書有經文,寶頂有星月圖案,古樸雄偉,氣勢非凡,可同時容納上千人做禮拜。

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巍山縣永建鎮一帶的回民在歷史上就善于經商,他們組織馬幫,走馬行商。據說解放前永建鎮的回族村村有馬幫,馬幫的數量曾達到100多個,往來于云南、四川、廣西和東南亞諸多國家之間,經營棉紗、布料、藍靛、茶葉、食鹽、藥材等生意,一度成為當地回族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其中不少人出國經商后即定居異邦,現分布在泰國、緬甸、印尼、新加坡、日本等國的華僑有3000多人,鎮內的歸僑和僑屬約2000多人,因而永建鎮又是滇西著名的僑鄉。而東蓮花村,則是永建回族走馬行商的一個典型縮影。在民國年間,東蓮花村曾經是蒙化馬幫鍋頭的聚居地,有馬如驥、馬如騏、馬如清、張建清等一批有影響的大馬鍋頭。他們走南闖北,經商貿易,互通有無,不僅積累了大量財富,而且廣結良緣,結交各地的巨頭商賈和軍政要人,遠近聞名。當時,東蓮花村可以說家家養馬、戶戶經商,村內馬幫云集,來往商旅如織,貿易興盛,經濟繁榮,曾一度被喻為“小上海”。

清真寺宣禮樓

清真寺朝真大殿

在朝真大殿做禮拜的村民

古舊的門樓宅院

整潔的巷陌小道

東蓮花村老百姓居住的四合院

東蓮花村道上的碉樓
在歷史上,馬幫曾是云南交通運輸和商業貿易的重要形式,而蒙化馬幫又在云南尤其是滇西馬幫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民國34年《滇西驛運報告書》記載:“馬匹及馬戶經下關之幫以蒙化者為最多,鳳儀、彌渡、大理等次之……蒙化不僅為馱馬之生產地,亦且為其集中地,倘有需要,即萬匹亦可招致之,蓋附近各屬之馬幫,可向蒙化集中也。”蒙化即巍山縣的舊稱,歷史上曾經是滇西重鎮,茶馬古道的交通中心。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隨著官辦驛運體制的衰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民營馬幫開始迅速發展壯大,東蓮花村的馬幫也就是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而今,我們在東蓮花村所能見到的豪宅庭院、角樓照壁、馬廄高墻等大量古舊建筑,僅僅是當年馬幫走馬行商留下的光輝一角。

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的二樓廊道和角樓

馬如騏大院的照壁
東蓮花村的馬幫不僅規模發展得很大,而且有一套嚴整的組織和管理制度。每個馬幫都有大鍋頭和二鍋頭各一人,總管馬幫的重大事務和財務經濟;同時還設有伙頭、哨頭、岐頭若干人,分別負責途中的伙食、內部處罰、人蓄醫療和保鏢押運等。再下面又分為“伙”“群”兩個層次,通常三群為一伙,若干伙組成一幫,并設伙首和群頭,各負其責。以上這些加上伙計(趕馬人)和馬匹,形成一支龐大的隊伍。馬幫內部有自己的行事規矩和行話,趕馬人有特定的行頭,結隊而行,并有專門的旗號作標志。可以想見,村里的馬幫一旦形成規模,必然涵蓋家家戶戶,拉動整個村子的經濟收入。
昔日馬幫營商的輝煌,使東蓮花村產生了許多大戶人家和家業豐富的村民,也造就了東蓮花村民居的規模、氣度和風格。時至今日,東蓮花村除了頗具特色的清真寺以外,還完好地保留著五座碉樓、二十多處庭院老宅和一排排大馬廄,彰顯著昔日馬幫的業績和“古道名邨”的歷史。
東蓮花村保存完好的老建筑,除了清真寺以外,首選“馬家大院”。“馬家大院”特指當年的大馬鍋頭馬如驥的老宅,于1934年開工興建,歷時7年建成。整個庭院規模宏大,布局規整,氣度莊重威嚴,被人們概括為“一碉、二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其中,主院為“六合同春”布局,整個大院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和四層碉樓結合起來,飛檐斗拱,精雕細刻,彩繪銘篆,大氣非凡。從大門的氣勢到庭院閣樓的布局,處處都凸顯著豪門的富足與地位。
要了解“馬家大院”,就得了解馬如驥其人。馬如驥生于1897年,自幼熟讀經書,聰明勤奮,為人厚道。二十歲左右即接過父親走馬行商的擔子,踏上了四海經商的道路。馬如驥憑著自身精明能干和重義氣講誠信,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使馬氏家族的馬幫營生有了很大的發展,行商范圍覆蓋了整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諸國,成為遠近聞名的大馬鍋頭。馬如驥不僅經商,而且與白崇禧、衛立煌、龍云等一大批軍政要人有密切交往,并擔任過蒙化縣參議員、回教救國支會委員和永濟鄉鄉長等職務。解放前夕到緬甸經商,以后又遷居泰國清邁,1983年逝世。
離馬家大院不遠處,還有兩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大院,即“馬如騏大院”和“馬如清大院”。馬如騏和馬如清與馬如驥是堂兄弟,早年就跟隨馬如驥走馬行商,后來都成為馬氏家族的大馬鍋頭。其中“馬如騏大院”建于1945年,又取名“麒廬”,用石頭鑲嵌的厚重大門,富麗堂皇,一通南北兩院,中間是一座精美的共用照壁,形成獨特的“一壁兩院”布局。南院有一坐三層碉樓,下面是馬廄,渾然一體。
“馬如清大院”也建于民國34年,雖不及“馬家大院”的名氣,但也頗具特點。大門用石腳青磚砌成,門頂建有錐型六角樓,磚雕空花,高大氣派。整個大院沿東西呈長形,分為東、中、西三個院落。西院“四合五天井”,東院“三坊一照壁”,中院雕梁畫棟、花紅葉綠、琳瑯滿目,并連接著一座角樓,角樓后面是18間聯排兩層大馬廄。房房相扣,院院相通,布局精巧,層次豐厚。
東蓮花村整個村莊整潔干凈,穆斯林文化氛圍濃厚。平日里男子頭戴小白帽,婦女圍著黑紗頭巾,每逢重大節日,更是重彩盛裝。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圣紀節和開齋節,村民們都要宰牛殺羊,舉辦頌經、會禮和慶典等多種儀式。村里的老百姓嚴格地遵循著穆斯林的“六大信仰”“五大功修”,仍保留著傳統的婚禮習俗和葬禮習俗。東蓮花村回族的“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清真糕點、牛干巴和乳扇等各種傳統食品,也頗有風味,深受人們喜愛。
總之,東蓮花村不僅有著風格獨特的傳統建筑,以及隱寓在這些古老建筑后面的傳奇故事,還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是一個值得去慢慢品味的古村落。

馬如清大院的大門

東蓮花村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