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淑慧 李冬艷 曹紅英 方婉梅 劉 娜
團體心理咨詢對社區女性勞務工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孟淑慧 李冬艷 曹紅英 方婉梅 劉 娜
目的探討團體心理咨詢對社區女性勞務工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深圳上沙區域社康中心管轄下的300名社區女性勞務工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名。對照組采用常規性訪談。觀察組采用團體心理咨詢,干預時間為2個月。干預前后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兩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干預后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理職能、社會活動、情感障礙、健康感知、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團體心理咨詢能有效改善社區女性勞務工不良心理狀況,提高女性勞務工生活質量。
心理咨詢;女性勞務工
近年隨著城市的發展,使外來女性勞務工(簡稱女工)人數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外來女工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研究指出,城市女性勞務工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焦慮、自卑及失落等負面心理問題,其心理問題不僅增加女性勞務工失眠、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及生殖系統疾病的發生,而且會導致心理疾病,降低女性勞務工生活質量[1,2]。研究表明[3],對外來女性勞務工加強心理干預能有效減輕不良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團隊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下對個體進行的心理咨詢,通過團體內部人際相互作用,讓個體在人際交往中通過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個體情緒,使個體能學習新的行為及態度,以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及人際關系[4,5]。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團體心理咨詢對社區女工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旨在為本地區外來女工心理干預提供指導。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深圳上沙區域社康中心管轄下的300名社區女工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20~45歲;(2)無明顯軀體疾病;(3)無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心理障礙;(4)均于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明顯軀體癥狀者;(2)入組前有吸毒、酗酒、濫用藥物者;(3)文盲、閱讀障礙、精神障礙、溝通障礙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名。觀察組年齡20~45歲,平均(34.2±3.5)歲。文化程度:小學 30名,初中50名,中專40名,高中30名。已婚90名,未婚/離異60名。對照組年齡20~48歲,平均(34.5±3.8)歲。文化程度:小學28名,初中52名,中專35名,高中35名。已婚95名,未婚/離異55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性訪談。觀察組采用團體心理咨詢干預,由團體心理輔導師對入組人員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干預,活動共分10次,每次60 min,每周1次。
1.2.1成立心理咨詢師團隊 本項目組成員5人,具有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4人,其中第一負責人是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5位成員分別重點負責項目指導、統籌安排、專業指導、項目執行、統計工作等內容,分工明確,確保項目科學合理開展。
1.2.2制定團體心理干預方案 (1)開展以相識為主題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團體成員間相互認識,消除成員間陌生感,讓成員能積極、主動打開心扉。活動開始前由心理咨詢團隊向女工說明活動開展的目的及意義,并制定團體規范。(2)增加女工間情感交流:通過“真心話大冒險”、“搶凳子”等游戲,讓游戲中女工分享各自工作中存在的壓力、感受及經驗,讓女工通過游戲及交流學會釋放及宣泄壓力。(3)分組討論:將150名女工分為15個小組,每組10名,其成員通過扮演特定的角色或進行某個主題游戲分享在不同場景下情緒宣泄的方式,以幫助女工尋求更好的情緒處理方法。(4)心理情景劇分享:通過讓女工扮演心理情景劇相關角色,由心理醫師對每個角色特定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并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況提出針對性的干預措施。(5)案例分析:由社區中獲得一定成績的女工進行現身說法,通過案例讓女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女工對未來的信心及希望,讓女工學會正確認識及處理不良的情緒。(6)壓力源分解:通過解麻團的游戲方式指導女工學會分析壓力源發生的原因及分解壓力源,并尋求合理的途徑釋放壓力源。(7)合理宣泄: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讓女工分享自身在不愉悅時的宣泄方式,并共同分析該宣泄方式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尋求適合自身特點的宣泄方式。同時,鼓勵女工分享及暢談工作外瑣事的處理方法,彼此相互學習。(8)分享職業行為:鼓勵女工對自身工作歷程進行回顧,讓女工分享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及做成這件事所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以及處理壓力的方法。
(1)負性情緒:分別于干預前后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6]對兩組心理狀況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軀體化(12個條目)、強迫(10個條目)、人際關系敏感(9個條目)、抑郁(13個條目)、焦慮(10個條目)、敵對(6個條目)、恐怖(7個條目)、偏執(6個條目)、精神病性(10個條目)等維度,每維度采用1~4級評分法,總評分為各維度平均分。(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7]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生理職能、社會活動、情感障礙、健康感知、心理健康等方面,每方面采用百分制評分法,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理想。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的比較 (分,
注:干預后組間比較,*P<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分,
注:干預后組間比較,*P<0.05
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女工所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其在就業、工作、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心理負擔,但社會對女工心理問題關注甚少,而女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工作質量,而且影響女工社會及家庭氛圍,從而直接影響女工生活質量[8]。研究認為[9],女工常年重復刻板、固定及高強度的流水線作業,對職業缺乏合理的認識及規劃,易導致女工出現工作疲憊感及心理壓力。因此,對女工心理健康進行干預,使女工能正確認識自我及從事的工作,對改善女工不良心理狀況及提高女工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中為個體提供心理指導及幫助的心理干預方法,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往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過程中重新觀察、體驗、學習,重新認識自我及接納自我,使個體能以全新的行為方式及學習態度面對生活,從而改善女工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10]。尚娜娜等[11]認為,團體心理咨詢可為個體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創造溫暖、信任、支持的團體氣氛,使團體成員能更好地反省自己,深入了解自我,增強個體自信心,改善個體不良心理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團體心理咨詢能有效減輕女工不良心理情緒,有利于女工身心健康。其原因:可能由于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女工更好地認識自我,發現自身心理存在的問題及不足,通過分組討論及游戲的形式使女工學會通過正確的途徑宣泄不良情緒,使女工能積極面對工作,消除女工職業疲勞感[12]。
生活質量是指用于評價生活優劣的指標,同時也是衡量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生理職能、社會活動、情感障礙、健康感知、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團體心理咨詢能有效提高女工生活質量。其原因:可能由于團體心理咨詢提高女工自身與他人情緒管理能力及情緒信息加工能力,對女工行為及認知有積極的作用。此外,團體心理咨詢可調控女工情緒,使女工能進行有效的自我激勵,減輕女工將不良情緒帶入工作中,使女工能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日常工作,減輕不良情緒對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有助于女工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咨詢能有效改善社區女工不良心理狀況,提高女工生活質量。
1 盧楚虹.珠三角地區外來務工人員衛生服務利用與健康相關生存質量研究[D].廣州:廣州醫科大學,2015.
2 孫正海,吳子俊,黨衛民,等.某企業流動工人心理健康調查[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6,34(8):591~595.
3 宋徽江,汪天英,劉瑤.基于分層線性回歸模型的上海市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4):4116~4119.
4 夏英華,張昊,馬艷茹,等.團體心理規范化培訓對改善新入職護士心理狀況的效果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10):707~709.
5 張俐,張霞,陳斌,等.軍人團體心理教育訓練方案及應用[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5,33(2):221.
6 黃艷蘋,李玲.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5):366~371.
7 歐鳳榮,劉揚,劉丹,等.SF-36量表在疾病生命質量譜構建中應用[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12):1442~1445.
8 王天浩,潘志剛,吳玉苗,等.上海市農村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現況調查[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4,13(6):444~447.
9 孫愛國,宋敏.青島市新招外來務工人員心理特征調查及分析[J].實用醫藥雜志,2016,33(10):924~926.
10 任麗平.團體心理治療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8):1246~1249.
11 尚娜娜,周愛萍,謝青青,等.團體心理咨詢對手術室護士心理狀況的干預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5):1752~1756.
12 張慶.團體心理干預在護理團隊管理中應用的意義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2):89~90.
EffectofGroupPsychologicalCounselingonMentalHealthandQualityofLifeofFemaleWorkersinCommunity
MENG Shu-hui, LI Dong-yan, CAO Hong-ying, FANG Wan-mei, LIU Na
(Futian District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ospital of Shenzhen, 518048,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female workers in community.Methods300 cases of community female laborer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Shenzhe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150) and control group(n=150)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7.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carry out any interven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applicated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women workers for 2 month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and Health Survey (SF-36).ResultsThe effects of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terror, paranoia, psychosis and total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ocial activity, affective disorder, health percep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female laborers in the commun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emale labor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female casual labor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6.003
深圳市福田區衛生公益性科研項目(FTWS2015070)
518048 深圳市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 深圳
孟淑慧,女,本科,主管護師
R395.5;R17
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