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鴻 鐘嬈霞 莫玉林 阮華娟 陳凌云
主動護理流程在手術室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中的應用研究
陳華鴻 鐘嬈霞 莫玉林 阮華娟 陳凌云
目的觀察主動護理流程在手術室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主動護理流程實施前(2015年1月~12月)和實施后(2016年1月~12月)于我院手術室接受救治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各49例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前為對照組,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實施后為試驗組,按手術室主動護理流程實施護理。并對實施前后的各觀察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試驗組干預后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搶救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醫患對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手術室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工作中引入主動護理流程,能夠顯著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手術搶救成功率,是一種深受手術醫師及患者好評的護理模式。
手術室護理;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指患者短時期內失血總量大于總血量五分之一所致的休克[1],可因外傷、婦科急癥等原因引起,為手術室常見性突發性情況[2],如未能及時有效的救治,徹底解決活動性大出血并緊急擴容恢復循環有效性[3],輕者加重病情,重者致死亡結局[4]。但傳統的失血性休克急救護理存在救治理念被動遲滯、救治模式陳舊、救治措施繁瑣、救治流程不暢等缺陷[5], 致搶救成功率始終處于較低水平。將患者病情與醫院實際救治設施、能力等進行有機結合,探討具備較高可執行性與有效性的失血性休克手術室護理流程意義重大[6]。本研究嘗試在手術室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工作中引入主動護理流程,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主動護理流程實施前(2015年1月~12月)和實施后(2016年1月~12月)于我院手術室接受救治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各49例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前為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40.77±6.57)歲。實施后為試驗組,男性3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39.58±7.2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試驗組按手術室主動護理流程實施護理,即主動進行護理階段合理劃分與科學的階段化護理行為匹配、落實,按照流暢高效的搶救總流程與分流程開展積極的搶救活動。總流程為準備階段護理、傷情評估階段護理、搶救階段護理、術后整理階段護理。各分流程具體內容:(1)主動準備護理流程。搶救小組成立,通知人員到位,器械護士迅速備齊手術器械,巡回護士高效配置搶救藥物,巡回護士協助完成麻醉氣管插管、家屬情緒安撫。(2)主動評估傷情流程。主動實施監測,觀察記錄呼吸、血壓、神經系統癥狀、心率、尿量、口唇顏面色澤、肢體活動、出血情況,主動檢查呼吸道并及時清理口腔血塊、異物,存在呼衰者提供輔助呼吸護理,存在舌后墜者立即以舌鉗拉出。(3)主動搶救流程。盡快建立血容量補充、搶救藥物輸入靜脈通路各1條,條件許可者加建1條通路用于意外情況時急用,輸入液體、血制品三查八對并無菌操作,確保吸引器、電刀等連接正確可有效工作,提供高質量術中保溫服務,可加溫的液體適當加溫,提供良好術中照明服務,采集留取各類標本送檢,密切關注檢驗反饋結果并提供給醫師。(4)主動術后整理流程。觀察術后生命體征,填寫相關記錄,歸置固定各類導管,護送患者安返病室,與病區護士交接,清點器械,維護手術室衛生。
1.3 評價指標
(1)搶救成功指征:失血性休克患者經過手術急救后顯示生命體征趨于平穩,血壓回穩視為搶救成功,反之病情進一步進展視為搶救不成功,記錄兩組搶救成功率。(2)搶救時間:以參加搶救的器械護理人員與巡回護理人員記錄的自患者入室至術畢出室所經歷的時長,具體記錄到分鐘[7]。(3)醫患護理滿意度:自行編制急性失血性休克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手術完成后由手術醫師及患者填寫,均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搶救成功率、搶救時間的比較,表1

表1 兩組搶救成功率、搶救時間的比較
2.2兩組醫患對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表2

表2 兩組醫患對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分
注:P<0.05
3.1探索積極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手術護理模式至關重要。急性失血性休克多來源于嚴重創傷后的大出血,如未能及時控制出血原因、糾正血容量不足狀態,則其血流會以再分布方式來保證心腦血供,致血管發生進一步收縮造成細胞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引起蛋白及體液丟失,致低血容量狀態逐步升級,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使患者處于嚴重生命威脅之中。及時手術作為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關鍵性搶救環節而存在,需要手術室護士以主動護理理念為手術醫師提供前瞻性的手術配合[8],通過二者之間流暢而默契的協作盡可能縮短手術用時,為患者贏得生存機會。但在手術室傳統的急性失血性休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仍習慣于以生理指標的改變為行為風向標,常在患者出現病情進展后遵醫囑被動開展護理活動[9], 倉促應戰、行為無序現象較為普遍,寶貴的搶救時間被耗費于低效無效的護理行為組織過程之中,因此對積極有效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手術護理模式的探索極為必要。
3.2在手術室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工作中引入主動護理流程,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手術搶救成功率并縮短搶救時間,是一種深受手術醫師及患者好評的護理模式。本研究將主動護理流程應用于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術室護理實踐之中,護理人員在主動護理理念指引之下,合理地將相應護理流程劃分為4個階段并針對性匹配各階段護理關注點與護理措施,在接到手術通知迅速到位后立即主動地各司其職展開用物、用藥以及家屬安撫等高效準備活動,最大限度控制因準備不充分所致的搶救時間延遲可能性;按照相應流程主動對患者病情現狀及進展進行觀察與預判,及時完成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活動;前瞻性考慮靜脈通路需求,主動而快速地建立2~3條有效靜脈通路,確保第一時間為患者提供血容量補充、搶救用藥輸入、意外情況應急處置的充足通道,確保術中器械的及時到位傳遞與需用儀器處于良好性能狀態,有預見性地實施術中低體溫預防措施,及時向醫師反饋有價值的實驗室結果,以助其實施手術時兼顧全面決策,以優化流程促成護理人員快捷無縫隙化的主動護理服務行為,盡可能降低盲目低效無效性護理活動及護理環節縫隙性因素所致的不必要時間耗費,維持護理思維、行動等與患者病情動態進展及醫師醫療活動進程的高度同步性甚至前驅性,使醫師深感護理配合默契到位,使患者受益于搶救時間的縮短而贏得黃金救治期。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搶救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醫患對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1 劉漢娥.急診創傷性休克護理體會[J] .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 (5): 1188~1189.
2 史春利.一例缺血性心肌病并發心源性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5,23(4):361~362.
3 管海燕.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手術配合[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1):137~138.
4 霍麗萍,吳菊,高婷婷.綠色通道搶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0):2817~2818.
5 康春艷.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護理流程在手術室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67,71.
6 鐘吉鋒.失血性休克手術室搶救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171~173.
7 張瓊,曾雪彬,李小峰.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護理流程在手術室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1):1361~1362.
8 趙琴,崔娟.產后失血性休克DIC的搶救配合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4):341~342.
9 孫茂蓮.急性失血性休克搶救護理流程在手術室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8):85~87.
operating room nursing;hemorrhagic shock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6.025
524003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 湛江
陳華鴻,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R473.6;R605.971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