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華 史黎云 徐雙琴 汪 杏
低頻脈沖治療在改善初產婦產后泌乳和乳房腫痛中的運用
張芝華 史黎云 徐雙琴 汪 杏
目的探討低頻脈沖治療在改善初產婦產后泌乳和乳房腫痛中的運用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科分娩的初產婦60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低頻脈沖治療。比較兩組泌乳始動時間、泌乳量正常率、母乳喂養成功率、產后乳房腫痛程度及乳腺炎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早于對照組,泌乳量正常率和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乳房腫痛程度輕于對照組,乳腺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初產婦提供低頻脈沖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產婦產后泌乳,并能減輕乳房腫痛程度,降低乳腺炎發生率。
低頻脈沖;初產婦;產后泌乳;乳房腫痛
母乳富含新生兒生長需要的全部營養元素,而且還可以增強新生兒免疫力與抵抗力,因此母乳喂養是WHO推薦的科學喂養方式[1]。初產婦由于圍產期的生理和精神壓力,在分娩后易出現生理功能不協調,從而造成產后泌乳量不足,影響了母乳喂養[2]。多數產婦在產后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乳房腫痛,個別產婦還會發生乳腺炎,進一步加大了泌乳困難[3]。低頻脈沖可以通過蝸形磁場形成更持久和深層的治療,在產后恢復中具有積極的運用價值[4]。近年來,我科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運用低頻脈沖治療儀促進產婦泌乳和恢復,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科分娩的初產婦6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為足月單胎妊娠產婦,新生兒各項指標正常;(2)具有正常的溝通和理解能力;(3)產婦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妊娠期存在嚴重合并癥或其他嚴重疾病者;(2)產前檢查示胎兒異常,或分娩后新生兒常規檢查存在異常者;(3)既往有早產史、引產史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0例。觀察組年齡20~33歲,平均(28.21±5.64)歲;孕周39~42周,平均(40.4±1.1)周;體重65~74kg,平均(71.3±8.9)kg;陰道分娩209例,剖宮產91例;新生兒體重2.36~4.41kg,平均(3.24±1.28)kg。對照組年齡21~34歲,平均(28.47±5.83)歲;孕周39~42周,平均(40.5±1.2)周;體重66~74kg,平均(71.5±8.4)kg;陰道分娩212例,剖宮產88例;新生兒體重2.40~4.27kg,平均(3.28±1.2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低頻脈沖治療。于產后2~7h給予低頻脈沖治療,儀器為HBC-2000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由專業護理人員向產婦及家屬講解低頻脈沖治療的目的和作用,取得產婦及家屬對治療的理解和配合。產婦取平臥位,用45℃左右毛巾熱敷產婦乳房,持續約12min。皮膚常規消毒,涂上耦合劑,將乳房專用電極片分別放于雙側乳房,并妥善固定。設定好治療程序后按開始鍵進行治療。刺激強度從0 Hz調整到130Hz[5]。最終的刺激強度以產婦感受為主。每次治療時間30min,2次/d,治療3d。治療期間注意觀察產婦的反應。如產婦有不適,則停止治療[6]。
比較兩組泌乳始動時間、泌乳量正常率、母乳喂養成功率、產后乳房腫痛程度以及乳腺炎發生率。泌乳始動時間是指胎兒娩出后至擠壓乳房有清亮乳汁滲出的時間。泌乳量分為正常和過少。在擠壓乳房后有乳汁,嬰兒吃奶后能夠安靜入睡,排便次數符合常規,為泌乳量正常,反之為泌乳量過少。乳房腫痛程度分為4級:無痛、輕度疼痛(有輕微感覺但不影響正常休息),中度疼痛(有明顯疼痛,對休息產生影響,但可以忍受),重度疼痛(有明顯疼痛,嚴重影響休息,不能耐受)[7]。第一次母乳喂養成功率根據母嬰接觸表現、新生兒吸吮情況、喂養姿勢、喂養狀態等進行評價,各維度評分0~3分,總分0~12分,分值>8分為成功,并計算第一次母乳喂養成功率[6]。乳腺炎發生率為發生乳腺炎產婦例數與產婦總例數的百分比。

表1 兩組產后泌乳和母乳喂養情況的比較

表2 兩組產后乳房腫痛程度和乳腺炎發生率的比較 n(%)
初產婦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原因,在產后普遍存在疲乏感和無力感。同時,初產婦產后還面臨著新角色的適應過程,也給泌乳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泌乳量不足直接影響母乳喂養。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可以增強新生兒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如何改善初產婦產后泌乳情況,并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是產后護理的重要內容[8]。在傳統的護理模式中,側重于強調母乳喂養的價值,主要依靠產婦及家屬對母乳喂養的認知干預實現護理目標。初產婦由于缺乏經驗,且身心的調適需要一定過程,傳統的認知干預對部分產婦的效果并不影響[9]。低頻脈沖治療從初產婦的生理層面出發,集合了磁療、熱療、震顫按摩、離子滲透等多種技術,可以更深層次的改善產婦乳房泌乳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為(13.97±7.68)h,早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初產婦低頻脈沖治療,可以縮短泌乳始動時間。觀察組泌乳量正常率和母乳喂養成功率分別為72.33%、91.33%,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低頻脈沖治療還可以促進初產婦泌乳并提高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
初產婦在產后易發生乳房腫痛,個別產婦產后還會發生乳腺炎。乳房腫痛與乳腺炎嚴重損害產婦產后體驗,降低產后舒適度。同時,乳房腫痛和乳腺炎又加大了產婦泌乳困難,影響產婦母乳喂養信心[10]。因此,改善產后乳房舒適度也是產后乳房護理的基本要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后乳房輕度及以下腫痛247例(82.33%),中度腫痛和重度腫痛分別為44例(14.67%)和9例(3.00%);對照組產后輕度及以下腫痛、中度腫痛、重度腫痛分別為193例(64.33%)、84例(28.00%)和23例(7.67%)。觀察組產后腫痛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表明低頻脈沖治療還可以降低產婦產后乳房腫痛。觀察組乳腺炎發生率為3.33%,對照組為8.67%。觀察組乳腺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低頻脈沖治療可以降低初產婦產后乳腺炎發生率。劉玉玲[11]認為,低頻脈沖電療法可以加快乳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同時,由于產婦產后泌乳情況得到改善,母乳喂養成功率提高,還可以促進新生兒對乳房的早接觸與早吸吮,并給予乳房更積極的刺激,進一步提高了乳房產后的舒適度,且改善了產后泌乳和母乳喂養質量。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初產婦提供低頻脈沖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產婦產后泌乳,并能減輕乳房腫痛程度,降低乳腺炎發生率,可運用于臨床。
1 張志芳,黎麗君,梁瑞意,等. 中藥沐足結合治療儀乳房按摩對母嬰分離的初產婦產后泌乳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4):178~179.
2 陳再文. 初產婦產后早期實施乳房按摩促進泌乳的臨床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5):76~78.
3 張芳娣,唐英,卯姍姍. 綜合護理干預在自然分娩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J]. 西部中醫藥,2016,29(3):120~122.
4 袁華香. 產后乳房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泌乳及并發癥的影響研究[J]. 當代醫學,2016,22(35):116~117.
5 陸柳雪,陸小妮,陳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對桂西地區農村初產婦母乳喂養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1824~1826.
6 岑佩亞. 喂養護理指導對初產婦產后泌乳及喂養信心的影響[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6):794~796.
7 鄧寶平. 護理干預對減輕初產婦產后疼痛的效果[J]. 醫療裝備,2017,30(2):169~170.
8 何敏,董丹艷,易曉玉. 康復治療儀聯合盆底訓練對初產婦產后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臨床護理雜志,2015,14(3):27~29.
9 聶含竹,劉開英,田立平. 速泌通乳貼防治初產婦產后缺乳35例臨床觀察[J]. 中醫藥導報,2013,20(12):17~19.
10 張勤芳,計軼亞,袁碧霞,等. 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效果觀察[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23):3210~3212.
11 劉玉玲. 低頻脈沖治療對初產婦產后泌乳量和乳房舒適度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6,30(18):2290~2292.
low frequency impulse current therapy;primipara;milk secretion;breast swelling and pain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6.018
211300 江蘇省南京鼓樓醫院高淳分院產科 南京
張芝華,女,本科,主管護師
汪杏 ,E-mail:cklqai@163.com
R454.1;R655.8;R714.7
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