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景璐
從《搭錯車》看流行音樂的傳播功能
□安景璐
流行音樂的傳播是一種雙向傳播,一方面音樂作為藝術的表達展現,另一方面將音樂中所包涵的信息傳遞給受眾,進而得到受眾情緒和情感的反應。流行音樂的作品大多數是對社會和現實的思考,是時代的產物和記錄,具有重要的傳播功能,其作用是值得深思的。本文試以歌舞電影《搭錯車》為切入點,探討流行音樂傳播的功能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意義。
流行音樂;《搭錯車》;傳播功能
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學者任飛認為流行音樂是指旋律歌詞簡潔易懂,題材貼近現實生活,文本具有開放性、商品性的,借助于各種媒介被廣泛傳播的一種屬于大眾文化的音樂藝術形式。①黎錦暉被認為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1927年他創作的《毛毛雨》是中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從此揭開了音樂“現代性”的序幕。
20世紀80年代,注重自我表達的“校園民謠”作為流行音樂的新形態,以其自帶的“書卷氣”和“滄桑感”在社會上迅速流傳開來,以羅大佑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通過流行音樂的創作來表達對人生以及社會的思考。20世紀80年代同樣是港臺影視歌曲最為黃金的年代,那時候電影與音樂有著很高的契合度。②1983年,由虞戡平執導的歌舞電影《搭錯車》上映,電影插曲《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是否》等歌曲獲得了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等多個獎項,并傳唱至今。這就說明,我們在探討研究《搭錯車》時絕不能將內容與音樂割裂開來。
傳播功能是指傳播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對人和社會所起的作用和效能。③在傳播活動中,媒介組織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應該完成的任務稱為組織功能,一般包括告知、表達、解釋、指導功能。傳播流行音樂的過程,就是完成媒介組織任務的過程。在電影《搭錯車》中,流行音樂便承擔起了傳播電影制作團隊和詞曲創作者的思想、愿望、希冀的任務。
流行音樂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經典的作品樣本中,同樣體現在其傳播功能和文化價值上。20世紀80年代“校園民謠”的目的不在于對商業的追求,而在于真實地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自愈”類型的音樂表達了羅大佑等人的家國情懷,這在《搭錯車》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搭錯車》中的音樂是有深度、有思考、有氣度的作品,是以時代為背景而創造出的精品。
第一,《搭錯車》以臺灣信義路眷村為背景,以一對父女的故事為線索,反映了許多現實問題。啞叔是一位在戰場上被割破喉嚨的退伍老兵,生活貧困,以收購空酒瓶為生。“喇叭”是啞叔說話的一種方式,喇叭的旋律正是影片的主題曲——《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的意思便是“有酒瓶子賣嗎”,這反映了當時啞叔這類人生活的艱難和老無所依。在窮困潦倒的環境中,人性不失善良。由此可見,“酒干倘賣無”講述的更是那個時代一整群人的傷悲。
第二,電影中的一個悲劇高潮是阿明的死亡。阿明為了抵抗“強拆”,在搏斗過程中被木頭戳中致死。阿美渴望“紅”和“出名”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啞父房子的問題。《一樣的月光》的歌詞“什么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什么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高樓大廈到處聳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表達了人們對“強拆”的控訴和對“居無住所”的恐懼,從側面體現出臺灣民眾對過速開發的憂慮反思,也從側面訴諸對人性之善的追求。
第三,電影中阿美小時心地善良,卻在經紀人的誘導下,逐漸忘記了初心。她沒有勇氣向公眾承認啞叔是自己的父親,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朋友和親人。舞臺越閃耀,她就越孤獨。如插曲《變》中的“當意念改變/如過眼云煙/在季節變換的天空里”,以及《一樣的月光》中的“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都大聲呼喊出了心中的疑惑。這也集中地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年輕人的心聲,他們結束童年時光,步入社會,對自身和社會產生思考。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他們進入了一種糾結、迷茫的狀態,這反映了道德倫理與物質生活之間的沖突。
第四,《搭錯車》還反映了老無所依的現實問題,這個問題在如今這個時代仍然十分突出。《酒干倘賣無》中的“沒有天那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唱出了啞叔的孤苦無依,滿嫂的“白發人送黑發人”,充滿著悲傷與無奈。即使時代變遷,養老問題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音樂的意義在于反映社會環境,在這一點上,流行音樂的傳播功能更是持久性的。
有人說因為歌曲而不能忘記這部電影,也有人說,因為電影而不能忘記這些歌曲。在《搭錯車》中,流行音樂的傳播具有敘事性的表達,起到了輔助敘事的作用,擁有了更深厚的意義。
《搭錯車》把流行音樂的敘事性藝術發揮到了極致,音樂的詞曲與電影的情節內容巧妙結合,輔助情感的表達,渲染電影的氣氛。阿美與時君邁定情之歌《請跟我來》訴說了二人感情的萌發和甜蜜,阿美的成名之作《一樣的月光》傾訴了對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心中的疑惑,阿美含淚演唱的《變》表達了對感情和名利難以取舍的愧疚與無奈,《酒干倘賣無》更是唱出了整部電影的靈魂。流行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符號的象征,具象地表達出抽象的情感,虛實的結合更讓受眾感受到電影帶來的心靈震撼。

這部影片之所以不朽,在于影片成就了音樂,音樂了鑄造了影片,二者相得益彰。在這部作品中,流行音樂的功能不是單薄的,而是敞開的、包容的,不僅僅是記錄著社會和時代,而且將其所要展示的內容更立體、更完整、更充分地進行表達。因此流行音樂深受受眾的喜愛,更具生命力和影響力。
有效的傳播不僅是要告知和表達,而且要幫助受眾理解信息所涵蓋的內涵。電影的敘述是復雜的人物、情節、場景的交織,流行音樂在其中起到了解釋的作用,在渲染氣氛的同時更能增強受眾對故事的理解力。時代變遷往往會引起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的變化,可以說影片潛在的主題是在呼喚道德和親情,這也是最煽情的地方,《酒干倘賣無》就恰當地做出了解釋。
《酒干倘賣無》唱出了偉大的父愛——啞叔為了撫養阿美放棄了自己的感情,即使生活很是艱難,卻不忍丟棄一個生命;唱出了親情的悲歡離合以及對生活的無奈——在滿嫂的家被大火燒盡之后,伴隨著《酒干倘賣無》,阿美獨白“苦難通常使一個讓人忘記昨天,而踏實地活在今天的勞累中。日子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唱出了對不忠不孝的悔恨——電影最后,阿美飽含深情地唱出了對父親的懷念,其中“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么/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就是對父愛偉大的贊美,呼喚人性以及道德。
阿美是時代的寵兒,她獲得了鮮花、掌聲、名利,無形之中這些成為她人生的全部,但她卻失去了最真摯的感情。舞臺上的阿美唱畢一曲《變》之后,旁白道:“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的,我應該興奮感動,但是沒有人知道在這一剎那間我卻更加孤單寂寞。”也許初次接觸這部電影我們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阿美背棄家庭、愛人、朋友的行為,但阿美的人生也是身不由己,光鮮亮麗的她也一樣備受煎熬。歸根結底,電影要告訴我們的是:也許啞叔將棄嬰阿美帶回家是“搭錯車”,也許阿美結識時君邁是“搭錯車”,但是自己對人生的選擇和把握不能“搭錯車”。
在物質生活極大進步的現代社會,更需要有“溫度”的作品。有“溫度”的作品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的象征和體現,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是如此。一方面,流行音樂擁有一定規模的受眾;另一方面,流行音樂是一種流動性的藝術,這就決定了流行音樂所倡導的思想容易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其傳播的意義和功能是具有絕對影響力的。在筆者看來,《搭錯車》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對“人文關懷”的倡導。
啞叔撫養阿美而放棄自己的生活,鄰居對啞叔的關心幫扶,滿叔雖嗜賭如命卻惦記親鄰,阿明的仗義,芝蘭也曾努力地試著去喜歡阿美,甚至在二十年之后重新回到信義路看望啞叔……電影對平民的描寫是細微的、立體的、完整的,賦予了他們人性的善良和淳樸。影片結尾,阿美深情演唱《酒干倘賣無》時,經紀人于光泰也默默地低下了頭,這也在側面體現出音樂對人的感染力。
侯德健具有中國傳統“士”的氣質,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他的音樂視角總是很開闊的,很“真”,多了一份人文關懷。④音樂中“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等都在呼吁人文關懷,這個社會需要忠厚善良,少一些急功近利和焦躁,社會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明進步,這也是電影的一個重要立意。其中,流行音樂傳遞的是一種社會正能量——精神文明的價值觀與審美情趣。
近年來,流行音樂中又掀起了“民謠風”。一把吉他、不加藻飾的歌、舒緩的旋律,總是能觸碰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流行音樂,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它能喚起人們的情感和共鳴。
有評論寫道,這部影片“可以讓你的腳步慢兩拍,等等你的靈魂”。時代的流行音樂被很多人認為是亞文化的存在,但在筆者看來絕不能忽視其所涵蓋的主流思想。這種思想使得更多先進的價值觀被接受,促進受眾的理解,影響了更多的人,這也是流行音樂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流行音樂的作用和功能并不是單薄的,相反,它包含著創作者的情感以及時代的氣息,其傳播力和作用力是值得重視并加以利用的。
注釋:
①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山東大學,2012.
②成長.評論:音樂和電影到底誰搭誰的車?[EB/OL].
http://ent.sina.com.cn/y/yneidi/2015-05-08/doc-iawzuney5183167.shtml,2015-05-08.
③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
④火車怪客ESKARE.劃時代的高亢之音——《搭錯車》的電影音樂[EB/OL].
http://movie.mtime.com/18865/reviews/7619543.html,2013-06-04.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