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田財軍+劉媛媛
摘要:歷代醫家多從寒熱并用析半夏瀉心湯,多有不合理之處。升降出入理論具有普適性,用來分析半夏瀉心湯,符合中醫理論體系和痞證的病機。方中半夏開郁散結助氣之外出,黃芩清泄半里助氣之入,黃連通泄三焦,助氣之降,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助氣之升,干姜為佐。為本方的應用提出了新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半夏瀉心湯;升降出入;痞證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11-0105-02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本為少陽證下后成痞而設,為和解劑的代表方,臨床應用廣泛且療效確切,配伍特色明顯,是研究熱點。如宋小莉[1]認為本方的配伍規律研究是張仲景傷寒論組方規律研究的突破口之一。目前針對本方的分析多從寒熱并用入手,然多有不合理之處。如從升降出入分析半夏瀉心湯,可以給寒熱并用更合理的解釋,為其臨床靈活應用提供切合的理論依據,并將著眼點從方劑本身轉向了方劑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方面。
1從寒熱并用析半夏瀉心湯的不合理處
1.寒熱共存,在機體上多為上下寒熱不一或表里寒熱各異,二者共存一處相對罕見;2.從方劑本身而言[2],半夏瀉心湯需去滓再煎,取其和解,諸藥依然寒者自寒,熱者自熱,則藥物的相須相使相畏相殺成為空談;3.《周易》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3]然若從寒熱并用分析,湯藥入胃,寒者自尋互結之熱而清之,熱者自尋互結之寒而溫之,神奇如此豈不有違“火就燥,水流濕”的同氣相求之理;4.從寒熱并用分析本方,黃連黃芩并用,黃芩有多余之嫌。若運用升降出入理論析本方,上述不合理處皆可得到解答。
2升降出入析方的合理性
升降出入是氣的基本運動方式,升降出入理論源于《黃帝內經》而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4],傷寒論雖未明言升降出入但神而用之[5]。升降出入理論在中藥則體現在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上[6]。
傷寒論中多處論及陰陽自和則愈,提示機體存在向愈機制,也即人體是自穩系統。方藥的作用,最終落足于實現陰平陽秘。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普適性,用于分析方劑,具備合理性與可行性。
3從升降出入析半夏瀉心湯
痞的病名來自《易經》的否卦,病機關鍵是升降失常,半夏瀉心湯所治之痞證乃少陽證后下而成。少陽樞機不利,開合出入失常,妄用下法,引邪入里。然少陽證下后有證不變者,有結胸者,若平素中氣虧虛則變為痞證。由此可見半夏瀉心湯所治之痞證,病機是中氣不足,中焦氣機升降失司,痞結不通;兼有少陽樞機不利,邪郁半里,出入受阻。方中半夏開郁散結而助氣之出,黃芩清泄半里而助氣之入,人參、甘草、大棗益氣,氣足則清氣自升,黃連通泄三焦,助氣之降,干姜為佐,一則制半夏之毒,一則制芩連之寒。諸藥相合,升降出入復常而陰陽平秘,痞證自除。正是因為半夏瀉心湯調節氣機的作用,使其可以用于各種胃炎、膽囊炎、糖尿病胃輕癱、慢性乙型肝炎、復發性口腔潰瘍、失眠、痤瘡[7]等多種疾病而療效可靠。
4從升降出入析小柴胡湯
半夏瀉心湯所治之痞證從少陽證而來,半夏瀉心湯亦是由小柴胡湯衍變而來,若升降出入理論能夠合理分析小柴胡湯,則可作為佐證之一。郝萬山[8]認為少陽主樞,不僅為表里之樞,也為陰陽之樞。小柴胡湯可治少陽樞機不利,也可認為柴胡從半表引氣機之出,半夏從半里引氣機外達,黃芩從半里引氣之入,人參、甘草、大棗、生姜和營衛,益中氣而助氣機出入之源。開合出入復常,樞機得利,病癥自除。
5五瀉心湯合論
若從升降出入析半夏瀉心湯,還要合理解釋《傷寒論》治痞的其他諸瀉心湯,但《傷寒論》文字古奧,記證簡潔,多據脈辨證,現代臨床各方證又難以盡見,故難以精當分析。而羅美《古今名醫方論》[9]引王又原合論五瀉心湯說可供參考,王又原認為半夏瀉心湯可以“徹上下”,生姜、大棗能“生發胃家升騰之氣”;甘草瀉心湯中甘草可以緩下利,和上逆,溫中氣;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痞未成,所以用麻沸湯漬,取無形之氣用;附子瀉心湯因有陽虛,附子煮汁用,三黃湯漬用,重在溫陽,三黃取沉降之氣而不用其苦寒之性味。方論雖沒有明言升降,但處處不離升降,提示五瀉心湯均可從升降出入來解析。
6結語
運用升降出入理論分析半夏瀉心湯,符合中醫理論體系和痞證的病機。不但為本方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同時為其臨床靈活應用提供切合的理論依據。參考文獻:
[1]宋小莉.半夏瀉心湯研究思路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3):285-286.
[2]狄玉敏,王英.淺談半夏瀉心湯的基本配伍[J].河北中醫,2002,(5):361.
[3]鄭紅峰.周易全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132.
[4]楊寶元.試論《內經》升降出入理論[J].光明中醫,1999,(6):3-4.
[5]吳麗麗,程暢和.“升降出入”理論源流探析[J].甘肅中醫,2009,(4):3-5.
[6]劉玉金,孟靜巖.淺談以升降出入理論指導方劑的運用[J].新中醫,2009,(5):109-111.
[7]張保國,劉慶芳.半夏瀉心湯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成藥,2011,(2):318-321.
[8]郝萬山.郝萬山傷寒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4.
[9]羅美.古今名醫方論[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8-69.
(收稿日期: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