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
摘 要:將中國夢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教育教學,既有著邏輯必然性,又體現著時代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有將理論應用于教學的自覺,應自覺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
一、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一致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是“基礎”課課程的主線。中國夢體現著中華民族、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從國家、民族和個人的有機統一,實現了思想意識和目標指向的高度融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夢的價值之魂。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需要全體中國人奮力拼搏,而在此過程中就需要強大的思想引領,達成全社會的價值共識。
作為凝聚社會共識“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倡導、引導人民的認知和行為,使得人民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從而匯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等高度凝練和集中概括,三個倡導從三個方面定位了中國夢的坐標,同時也使得中國夢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踐行的方向。實際上,要在全社會倡導社會共識、政治認同、思想統一,就是為了凝聚人心、匯聚民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實際上承載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訴求和深刻內涵,成為我們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五位一體”建設的方向引領和精神旗幟。
二、中國夢融入“基礎”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大學生正處于有夢的時期,有夢想、敢追求是青年人的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教師要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將中國夢的深刻內涵講清、講透,將中國夢與“基礎”課課程內容中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等有機結合,使得大學生認識到要將自己小夢的實現與宏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中國夢是個人夢實現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中國夢之實現打下的堅實基礎、提供的充要條件、營造的有力環境氛圍,個人夢實現就會失去母體與依托。當然,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中也必須尊重大學生個人夢的訴求,為大學生個體奮斗、努力、拼搏的夢想提供堅強支撐,真正實現“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和諧夢境。
2.激勵大學生弘揚中國精神
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夢想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華民族精神里包含的艱苦奮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等都對夢想實現有著正向的激勵作用。偉大的夢想必然要有偉大的精神支撐,將中國夢融入“基礎”課課程教學中,以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史實、數據等作為鮮活的教育素材,可加深學生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理解,從而深刻理解中國精神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巨大力量,啟發學生思考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自己的責任擔當。
3.增強“基礎”課課程吸引力
課程教材提供的是教學“綱”,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學術性,盡管課程在語言組織上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話語表述,但對于“95后”大學生而言,教師還使教學體系向認知體系轉變,讓“基礎”課迸發出強大吸引力,中國夢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它猶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使我們不會迷失方向。中國夢的提出喚醒了人們深層的歷史記憶,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打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中國夢的提出是一種更加親切、更加夢幻、更加廣泛、更加富有情感的理想表達。親切是因為它貼近人們實際;夢幻是因為它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更能激起人們的熱情;廣泛是因為它包容性廣,能夠與世界夢想融合;更富有情感是因為它體現中華兒女情牽夢繞的追求美好夢想的感 覺。因此,把中國夢融入“基礎”課中,可以使基礎課傳遞出一份溫柔的真實感,使學生對“基礎”課的理論知識感到更加親切、貼切、適切,更易于入耳、入腦、入心。
三、中國夢融入“基礎”課課程的教育教學路徑
中國夢融入“基礎”課,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規律,也要符合大學生心理接受規律,同時還得具有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因此,應系統規劃、精心設計、發揮合力、注重聯動,不斷增強基礎課的教育教學質量。
1.要做到“有棱有角”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功能是思想教育,提升大學生對黨的基本理論和方針路線的思想認同。因此,教師要深刻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也就是說清楚課程的“黨性”。“基礎”課講授“中國夢“,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需要,是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代特征的需要,是引領大學生堅定跟黨走的需要。“基礎”課教師要結合課程中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品質、法治信仰等主題內容,將“中國夢“講清、講深、講透,不斷增強學生實踐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感。在進行中國夢教育時,鼓勵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但一定要強調內容為王,否則就會將課堂教學變成單純的方法呈現甚至是課堂表演。
2.要做到“有情有義”
“基礎”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溫度,感受到課程教學是自己成長成才的“營養劑”。因此,教師既要有飽滿的政治熱情和濃郁的社會情感,還要有對學生的一片愛心。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愛心的傳遞、價值觀的引導。只有教師內心充滿對中國夢的情感,才會在課堂教學時循循善誘,以故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共鳴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3.要做到“有滋有味”
基礎課在設計中國夢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接受水平,也要考慮學生的民族、專業等,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會對接學生的接受口味,從而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在新媒體教學手段不斷廣泛應用的環境下,教師要善于通過微手段進行教學,采取微鏡頭、微電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線上教學方式,不斷推廣泛在學習,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滲透力,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