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 吳夢陵 孔凡新 趙偉
摘 要: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基準,結合材料成型專業現有辦學條件,全面深化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建立材料成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過程控制與反饋機制,質量監控教學機制;建立構建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企業發展的適應性,打造專業辦學優勢,不斷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一、引言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專業認證機構針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教育實施的專門性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辦學條件配置等圍繞學生畢業能力達成這一核心任務展開并強調建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以保證專業教育質量和專業教育活力[1]。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我國高等教育近年的重要工作,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和應用型專業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
二、國內工程教育認證現狀
我國目前18個行業部門聯合成立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開展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教工認函〔2009〕1號],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下設機械類、化工類等10個專業認證分委員會(試點工作組),目前,已在機械類等10 類專業領域完成了44個專業點的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2]。
但現實是我國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還不清晰,工程教育與工業界脫節,工程設計和實踐教育嚴重不足。工科專業課程體系相對陳舊,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相適應。工科教師隊伍普遍缺乏工程經歷,嚴重影響工程教育質量[3]。
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缺失,工程師培養體系不夠健全。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職業資格認證、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未能解決,例如,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與職業工程師的標準差別上界定不足。我國本科院校依據學科類別設置專業,具有學科屬性的專業教育以學科理論知識體系作為主要內容,雖然應用型本科的專業定位面向地方經濟發展,但專業口徑仍然較寬,而工程師職業資格是工程師能夠勝任特定工程技術任務的能力體現,兩者培養標準一寬一窄。“產學研”聯合教育的長效機制不健全。職業工程師的成長需要知識、技能和實踐教育,但高校受教學條件和學時限制,只能完成前兩部分的培養,人才的職業技能素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產學研”合作是實現學校和企業無縫對接的有效途徑,但多數學校的產學研合作多停留在項目和課程結構設置層面,未建立起完善的長效機制。培養的學生理論水平尚可,但學生技能、實訓操作方面的培養不夠,職業技能水平不足。師資隊伍上,部分教師是從“校門”到“校門”,企業一線工作經歷欠缺。
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人才培養
探討在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通過指標分析與對照,從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培養目標,課程與實踐環節體系等)、教師發展與教學團隊建設、職業資格認證、課程教材資源開發、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學生創新創業、國內外教學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化建設與改革。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學歷學位+崗位技能+職業資格”材料加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學生專業素質及工程能力與崗位職業標準、專業理論課程與崗位職業技能的高度融合;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認證、專業理論與綜合實踐、科研教研與專業教學、學科專業設置與行業企業需求有機對接并實現共通。
充分考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的需求,找準定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目標。通過“一貫穿,二共享,三參與”原則,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及方案制訂的全過程;企業提供專業教學需要的軟硬件資源;企業參與理論教學、工程實踐、教材編寫等環節。按照“用人單位人事部門座談→畢業生座談→技術部門訪談→總結匯報→教研室研討→初定培養方案→學院審查→企業專家論證”的路線,深入長三角制造業進行調研;同時分析總結兄弟院校成型專業的辦學特點與定位,對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廣泛探討和充分論證。如下圖所示。
構建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的理論課程體系,改革專業原有的課程結構,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按照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技能、素質拓展構建課程體系,打破課程整合的壁壘,實現課程按照內在關聯的有機整合。構建“以工程能力訓練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構建“課程實驗+綜合實踐+技能訓練+科技創新”四維度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以“全過程、兩條線(教學與學工)、四層次(基礎實踐、工程認識實踐、綜合應用實踐、創新應用實踐)、把課程實驗、綜合實踐、技能訓練、科技創新等環節按照知識點邏輯順序進行整合。探索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銜接機制,充分體現學生專業素質及工程能力與崗位職業標準、專業理論課程與崗位職業技能的緊密性,實現“學歷學位+崗位技能+職業資格”的融合培養模式。將長三角“模具設計師”崗位能力項目與注冊工程師制度銜接并推向完善和成熟。
構建與學生職業素養相關的涵蓋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特色和專業綜合四個層次的學科競賽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和創新學分制。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各類職業技能證書培訓并獲得相應證書和學分。通過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講座沙龍、各個級別的科技競賽、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支持學生進入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加速器等各級各類創新創業載體,構筑一條從苗圃(眾創空間)到加速直至產業化的較為完整的“雙創”鏈條。
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大力推進課程在線資源建設。以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建設為抓手,以網絡信息平臺構建助學課程教學資源,大力探索微課、慕課(MOOCs)等課程教學,探索引入“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加大教材資源開發,加強建設與管理,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材建設的積極性。對重點建設的教材設計詳細的建設規劃,明確標準,合理安排。重點建設和出版一批高質量的教材。
開放共享,加強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科學規劃實驗室建設,加強實驗室建設項目管理,在保證安全的同時提高設備使用率,充分提高設備績效。完善實驗室的運行維護、安全、績效、質量監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實施辦法,從學校、學院和中心三個層面建立實驗教學全程質量監控體系。完善實驗室安全與環境方面的管理流程、細則、處理辦法。不斷完善“學院實驗室管理系統”[4]。
以專業卓越計劃的“3+1”校企聯合培養為抓手,深入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和途徑,落實企業現場項目式教學。積極推進企業現場工程實踐環節的模塊化、項目式教學改革,繼續加大與企業共建工程技術中心和產學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完善和鞏固已有的多個實習基地,同時為企業解決一定的實際技術和用人問題。
建立持續改進機制,包括教學管理制度,教學過程控制與反饋機制,建立全方位的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內部評價、社會評價和持續改進的措施。
引培共享,加快教師發展與教學團隊建設,形成專業結構合理、具有發展潛力的師資梯隊為目標。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學科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制度。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建立教授工作室管理制度,量化考核目標。多形式引進工程類高級人才、多途徑培養高級人才、多渠道獎勵優秀人才。推進國內外教學交流合作,選派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院校進行各種教學交流合作,選派教師參加國際學術論壇,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改革與建設的合作。通過掛職科技鎮長、教授博士進企業等多種途徑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聘請企業優秀工程人員擔任顧問及客座、兼職教師,形成與企業共建課程、聯合指導畢業設計等多種途徑。
四、結束語
通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完成本專業的辦學狀況、辦學質量的自我檢查,檢驗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結果是否達到《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所規定的要求,通過建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過程控制與反饋機制,對教學的組織和施教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加強學生培養質量和促進專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具有較高工程素養、較強創新精神、較高綜合素質的專業應用型特色人才,滿足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人才的需求,為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提供人才供給與保障,適應長三角區域制造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吸引制造企業界的廣泛參與,進一步密切工程教育與產業界的聯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的適應性。同時,通過工程教育認證,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可在相關的國家或地區按照職業工程師的要求,取得工程師執業資格,從而為學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國際互認質量標準的“通行證”,促進了我國工程教育參與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2]林 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質量要求與工程教育認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邵 輝,葛秀坤,畢海普.工程教育認證在專業建設中的引領與改革思考[J].常州大學學報,2014,15(1):104-107.
[4]孔凡新,查光成,吳夢陵.以工程認證和審核評估為契機,全面深化專業綜合改革[J].高教學刊,2015(1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