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桂萍
摘 要:本文通過舉例法來分析讀《中國通史綱要》四個方面的感悟:可以涵養我們的學識,豐富歷史課堂;讀該著作后上課時的一些疑惑得到一定程度的釋解,補充了歷史教材的漏洞;運用書中一些史料,作為出原創試題的素材;對書中兩處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我們要秉承歷史學人求真的精神,在育人與自育的道路上奮然前行,讓先生們的史學巨著陪伴我們成長。
關鍵詞:白壽彝;學識森林;涵養源泉;釋惑;史學巨著
一、 讀本選取緣由
白壽彝先生是一位教授出身的史學家,在50多年的講臺生涯中,“教學相長”,使得白先生在回族史、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方面具有長期的學術積累,他打通了許多學科的壁壘,具備了駕馭中國通史的高超能力。教授出身還使他培養了一大批史學研究人才,他們分布在民族史、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等各個專業,這批人才是他的學術得以繼續發展的后備軍。集史學家、教育家于一身,使他有威望聚賢才,從事大型的科研項目,有威望將他的自得之學和群體研究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學術成果。
1999年,白壽彝先生總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全部出齊。這部著作12卷,22冊,1400萬字,是到目前為止部頭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中國歷史學會前會長戴逸先生稱贊這部著作是“一部空前的巨著,是20世紀中國史學界的壓軸之作”。
二、 學者學識之森林,涵養后生之源泉
《中國通史綱要》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社科史學學術書,是多卷本《中國通史》的綱要性和前瞻性的書籍。這部小通史表達了白壽彝關于中國通史的基本觀點,是多卷本《中國通史》的壓縮本,猶如這部大通史的提綱。這本綱要很好地把科學性和通俗性結合起來,用簡明的形式和深入淺出的語言,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揭示出內在特點和規律,反映了白先生對中國歷史的新思考。該書雖然只有30多萬字,但在國內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讀《中國通史綱要》,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悟,便于敘述清楚我都以舉例來分析。
(一) 書中的某些相關細節內容,我們老師認真研讀可以涵養我們的學識,豐富歷史課堂,更充分展現歷史學的魅力,讓學生更熱愛歷史。
【例1】 講到商朝的青銅冶鑄時,為了向學生展示商朝高超的工藝體現強大的國力,我們可以選取書中關于鑄造司母戊鼎的內容來豐富課堂。書中寫道:“要鑄造這樣一個巨型的青銅器,要用七八十個坩堝一齊熔銅澆注。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要組織一兩百個技術熟練的工匠分工合作,才可能鑄成。如果把制范、運輸等有關的人包括在內,需要的人力就更多了……經過化學分析,證明它含銅84.77%,錫 11.64%,鉛2.79%。鼎的耳、身、足是分別筑成的部件。每個部件的冶鑄分別用兩塊范到八塊范不等。”如果把這些內容巧妙地運用到課堂上,既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科學意識。
【例2】 書中關于戊戌變法的內容和我們的教科書比起來,詳細了很多,如果根據該書適當補充一些內容進入課堂,我認為無論對于學生理解變法內容,還是后來做相關習題都會大有裨益。現摘錄原文如下:設立農工商總局,保護和獎勵工商業;設礦務鐵路總局,修筑鐵路,開采礦產;改革行政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員;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設立學堂,學習西學;準許自由創立報館和學會,提倡上書議事;獎勵新發明。關于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容,我們課本上只說了“發展農工商業”一句話,如何發展,學生并不清楚,如果按照上面的資料適當做些補充,就比較好理解了。
【例3】 平時我們講到辛亥革命的意義,往往關注它推翻帝制,結束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這些政治上的意義,關于它對經濟的影響我們只是照教科書說頒布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法令,至于是何法令學生就不知道了。該書給予了較詳細的說明。現摘錄如下:“南京臨時政府曾經頒布了許多有關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法令,主要的,如廢除刑訊,禁止販賣華工,廢除奴婢,禁止種植和吸食鴉片,獎勵興辦工商業和華僑在國內投資,等等,都有利于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蔽蚁嘈湃绻谡n堂上老師展示上述法令,學生對于辛亥革命的意義就有一個比較清晰而全面的認識了。
【例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它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我們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了列強的無理拒絕。合理要求是什么呢?白先生在書中寫到“開始,中國代表向和會提出‘希望條件七項和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七項‘希望條件是:廢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和會的操縱者拒絕討論中國的要求,理由是這些要求‘不在和平會議權限以內。接著,中國代表提出山東問題,要求將德國在膠州灣租借地、膠濟鐵路及其他權利,直接歸還中國”。我們北師大的新教材提到了7項“希望條件”,但無具體內容,老師不妨在課堂上加以補充,我們的合理要求不斷的降低標準,最終連最低的要求也不能滿足時,中國人民就出離憤怒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學生的愛國情感也被激發到了極致。
(二) 白壽彝先生是歷史大家,讀他的作品,使得我平時上課時的一些疑惑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惑”,歷史知識的漏洞也得到及時的修補。為了清楚起見我還是舉例說明吧。
【例5】 關于清朝時期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官吏的設置及官階的品位,老師有時不是十分清楚,讀白先生的著作,使我清晰了不少?,F摘錄如下:地方行政區,總督是最高長官,轄一省或是二三省。巡撫是省級長官,轄一省,地位較總督略次,但仍跟總督平行??偠胶脱矒岫际且攒娐毝胬砻裾摹6綋嶂略O布政使和按察使,分別管理行政和司法。省以下的行政機構有府、縣,由知府、知縣執掌政事。清初,總督全由滿人擔任,巡撫則滿漢各半,知府以下多用漢人。這些官階是一位歷史老師必須十分清晰的內容,這些官階既體現了我國官吏制度演變的結果,也對后來的行政和官吏制度產生深刻的影響,老師首先對這些知識點再度清晰之后給學生講起來才能思路曉暢,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