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家校溝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下隨著互聯網迅猛發(fā)展,家校溝通方式也在新時期走向多樣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尋求新的載體,探索家校溝通的新模式,使家校聯系在更高層面上,顯示其更好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微信在家校溝通中的應用,使之成為家校溝通的有效途徑,并希望借此能推動新型家校溝通方式的發(fā)展。
關鍵詞:家校溝通;微信;有效途徑;應用
一、 引言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這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兩者的步調一致、相互補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獲得成功。倘若教師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或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現,二者相互脫節(jié),這時便容易形成教育的盲區(qū),不利于對孩子的培養(yǎng)。所以,家長與老師必須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和3G智能手機的普及,一款新型即時通訊軟件在2011年1月21日橫空出世,它就是由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微信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用戶的熱切追捧。2017年4月24日,騰訊旗下的企鵝智酷公布了最新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tài)研究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計8.89億月活用戶。從數據中不難看出人們社交方向的轉變,微信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已成為事實。與傳統(tǒng)的“校訊通”短信溝通方式相比,微信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零資費。
同時,它具有跨平臺溝通、顯示實時輸入狀態(tài)等功能,也更靈活、智能。
如:不僅可以提供文字傳輸,還支持語音信息(包括多人語音對講)、視頻、圖片(包括表情)等。隨著微信平臺的日趨成熟,它對未來中小學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必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它也必然會在中小學教育中發(fā)揮重要的橋梁作用。
二、 微信在家校溝通中的應用
(一) 學校申請微信公眾號,構建家校互動平臺
在“互聯網+”的大環(huán)境下,微信的廣泛使用讓學校有了更好的機會提高家校互動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學校微信公眾號建立,確實可以幫助學校搭建更方便更快捷的家校互動平臺。
一方面,相應的校務訊息在微信公眾號上每周更新,方便家長隨時隨地掌握學校的最新動態(tài);
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及時主動地向家長們發(fā)送信息,如早餐菜單,溫馨提醒,招生計劃等。
學校微信公眾號互動平臺改變的不僅是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更是一種從事務性告知到情感型互動的升華,體現了學校與家長平等的溝通方式。
(二) 班級微信群的建立,架起家校溝通橋梁
以往的家校溝通基本通過校訊通短信完成,家長只能夠被動接收,沒有機會反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隨著微信的普及,班級微信群搭建了一個更加高效、全面的家校溝通平臺,拉近老師與家長們之間的距離。班主任老師通過微信群及時將班級的新鮮事兒、特色活動、各類成果、風采展示發(fā)布在群里,解決了家長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老師詳細交流孩子在校的情況,實現了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互聯互通,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實現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
1. 直接對話,實現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暢通無阻
微信,一個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替代電話功能。家長可以通過微信群聊或者私聊的形式與老師進行對話,降低了通話成本,并能及時了解孩子們在學校中表現,老師也可以隨時將孩子的動態(tài)通過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形式及時發(fā)送到微信群。讓家長隨時能夠了解孩子的內心動態(tài),做出相應的獎懲措施。
2. 解決孩子作業(yè)反饋問題
作業(yè)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延伸。學校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時間,教師幫助學生分析教學內容,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家庭作業(yè)的練習、鞏固,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靈活運用書本知識。但常常有家長強調自己工作忙或文化程度低,以至于對孩子的家庭作業(yè)不聞不問,也有家長只滿足于孩子在桌旁坐下寫作業(yè),至于孩子完成得如何,根本沒有進行有效的檢查和監(jiān)督,導致孩子的作業(yè)總是無法按照學校老師的要求完成。每當遇到這些情況,我總會第一時間通過班級微信群反饋給這部分的家長,讓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一方面,讓家長了解作業(yè)是反映孩子學習情況的一面鏡子。
另一方面,讓家長認識到參與孩子的作業(yè)過程,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更主要的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和教育環(huán)境,營造一個共同進步的學習型家庭氛圍。
家長參與到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的這一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便利的家校合作途徑。接著,我再幫家長出主意“如何督促孩子完成作業(yè)”,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覺完成家庭作業(yè)的習慣,也省去家長到學校來的麻煩,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通過老師、家長的雙方監(jiān)督,孩子也會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指導家長走出家教誤區(qū),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
2016年底,習近平主席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中,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
但事實上,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家長,他們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把一切都交給老師了,自己只要給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基于這種情況,我經常會通過班級微信群向家長推薦一些談家教重要性的文章,讓家長認識到家教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問題,向家長及時傳送一些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總之,與家長進行行之有效的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慢慢地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4. 家校合力,共創(chuàng)幸福班級
對于普遍的小學生而言,大多數活動的實施方案以及前期籌備工作需要依賴老師與家長共同商討,集思廣益一起解決。但家長和老師很難找到合適的時間聚在一起溝通交流想法,班級微信群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班級微信群上老師和家長們可以平等地互動交流,沒有時間限制,誰想好了實時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溝通交流過程中,家長們積極地各抒己見,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氣氛熱烈而美好。班集體也因為有家長的支持與積極配合更像一個擁有共同目標、共同理想的和諧大家庭。
(三) 微信在家校溝通中的不足之處
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家校溝通方式。雖然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但是也有它的缺點。比如,并不是所有家長都使用智能手機或者都會天天盯著手機上網。另外,教師平時工作也很忙,不會時刻盯著微信群,如果有家長在群里發(fā)表不合適的言論,我們又沒有及時看到、處理,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和麻煩。總之,微信在為家長主動與學校溝通提供便利同時,也給大家?guī)砹藷馈?/p>
三、 結束語
微信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教育界也逐步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的關注和青睞。微信時代的家校溝通浪潮已經向我們走來,讓我們在微信時代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讓家長在這種新型的溝通交流方式中一起探討困惑與分享經驗,讓家校共育更直接、更有效,最終推進家校合作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水南.微信及微信群的教學應用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6.
[2]徐趙莉.基于微信的家校合作方式教育革新——以寧波HD學校為例[J].時代教育,2015(9).
[3]李冬瑋.微信,開啟家校合作的新模式[J].上海教育,2016(Z1).
[4]丁月,陳靜.中小學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3(5).
作者簡介:
吳嘉燕,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市河南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