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雅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 16級研究生 650000)
探究中國當代都市題材油畫中的幽默感
高 雅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 16級研究生 650000)
當代都市題材的油畫都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社會中的出現種種矛盾,都是畫家所抨擊的話題,畫家通過風卻幽默的繪畫語言去調侃去諷刺社會矛盾,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都市題材油畫作品中的體現幽默的因素。
都市題材;調侃;幽默因素;繪畫語言
隨著中國都市化進程的發展,作為對生活有著明銳觀察期,思想敏感的藝術家產生了對生活的諸多反思。藝術映射生活的點滴,生活給藝術帶來絕妙的靈感。因此產生了許多都市題材的作品。而筆者發現都市題材的油畫作品,大多是帶著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諷刺,批判以及調侃的情感。觀賞這些作品,多少都會發現有些幽默的因素在里面。而筆者就要從作品的語言,形式的角度出發,結合視覺心理學理論來挖掘產生畫面幽默感的因素。
1949年以后,個人認為中國的藝術進入到了一個尷尬的時期,巨大的社會變革是藝術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巨大的變化。藝術家面臨新的課題:藝術與政治的關系。50年代的油畫創作多以革命歷史、反映社會主義的勞動和建設為主題。藝術成為了頌揚,宣傳政治的一種工具。1964年以后“左”的思想越來越嚴重。油畫的創作幾乎全部都是對情感的偽造,對個人崇拜的夸張的渲染。高、大、全似的革命偉人的形象成為了油畫家創作的題材。文化大革命以后,人民覺醒,畫家和觀眾開始對虛偽和粉飾的畫面開始反感,開始對名族和個人的命運開始思索。出現了“傷痕--鄉土”藝術創作階段。隨后,借著對社會的反思,又開始出現了“自我表現”的思潮,85美術新潮運動呈現了許多美術家,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大多是出自學院派。如張曉剛、劉曉東、方力均、陳丹青等畫家。
正確的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種視覺語言都能夠影響整幅畫的情感基調,能夠影響觀者的情緒。即點、線、面、形、色、空間、肌理、筆觸等。可謂是牽一發都能夠影響畫面的氛圍。本文要結合視覺心理學理論和作品形式方面來總結作品中幽默感的來源。因此我總結出了如下幾個因素。
1.畫面人物形象的形變
所謂的形變就是夸張變形,這種變形是畫家主題與客體的融合。不去探究畫家是否有意為之,有一種風格的形變確實使人輕松愉悅從而感染觀者的情緒。有些對象的變形是建立在在抓住人物特點上進行的,夸張了面孔上五官的形狀的相對關系,就像是看漫畫的感一樣。當觀者觀看作品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對面孔進行加工,當我們看到的形象與我們心中的模板差異比較大的話,我們就會認為這是漫畫。而慣性思維,漫畫這一畫種本身就是帶著調侃,玩笑式的幽默。我們看到漫畫時的心情就是快樂的,輕松地。所以當我們看到這種形式的油畫作品時心情自然也就輕松,會因為畫面滑稽的形象而發笑。這就是作品中的一種幽默因素。這種風格的作品有很多,例如方力鈞,岳敏君的作品。方力均的作品都以光頭的形象來作為表現的內容。他創造的光頭潑皮形象已經成為一種經典的符號,在1988年的《素描NO.1-3》,就出現了他延續至今的光頭形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笑的幾乎近似扭曲的臉,以及面孔相似的光頭形象,首先視覺上就帶給觀者一種沖擊。瞇縫兒眼、大嘴巴、圓鼻頭、招風耳以及脖頸后面的褶子。聚集一切“丑”的條件于一身,就像是一位丑陋的中年大叔,又像是滑稽的喜劇演員。讓人看到就莫名產生一種喜感。暫且不管畫家的內心情感,他想表達什么,但從形式上看就是具有幽默感的。岳敏君的作品是一張張大笑的臉,一幅畫面眾多相似的表情大笑著,用力的笑著,“笑到漲紅了臉”。就像是生活中你看到別人笑你也會跟著笑一樣,其實你并不知道他為什么要笑。情緒是會傳染的,觀者看到這一張張笑到吃力的臉,也會跟著產生愉悅的情緒。這就是形式會通過視覺造成心理上變化的奧妙所在。
2.情境的制造,人物,道具背景等的運用
氛圍的營造從繪畫形成之初就自然的出現,因為一幅畫面總是由所描繪對象組成的,這些因素會自然地形成一種氛圍。15世紀的國畫家魯本斯,就非常善于營造畫面的氛圍,他的作品總是有著史詩般的壯烈。他能夠營造出戲劇性的效果。如他的作品《搶奪呂希波斯的女兒》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宙斯和麗達所生的孿生兄弟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他們都英勇無敵,他們共同愛上了邁錫尼王的倆個孿生女兒。畫中描繪的是“搶婚”的情節。畫面上人物和馬匹扭動交錯形成一個藝術整體,大輪廓近乎圓形,構成一幅充滿生命的圖案,在地平線上激烈的滾動著。倆匹雄健的高頭大馬,氣勢昂揚。以濃重的色調襯托出孿生兄弟的英勇強悍,以及倆位裸體少女的嬌嫩柔媚,是力量與美的和諧統一。背景中的云翻騰著,烘托氣氛的緊張。而當代國內善于營造氛圍的畫家也有很多,其中如畢業于清華美院的畫家吳國英,他的作品有一種超現實的荒誕風格。他營造的畫面氛圍總是荒誕離奇的。他的作品《鋸西瓜》就是體現了一種很荒誕的冷幽默。畫面中倆女一男,女性婀娜多姿,男性西裝革履,背景是大片的黑色,顯得空虛孤獨,只有前景的人物與怪異的放西瓜的臺子。西瓜不用切,卻煞有介事的要用鋸子來鋸。留出來的紅紅的西瓜汁卻有點讓人眩暈。是否感覺到成人的世界的空虛與無趣自娛自樂。這種場景,事件的設定有悖于常理,是一種諷刺與調侃。觀者看了也會呵呵一樂“戲稱這真是太傻了”。

吳國英 《鋸西瓜》
3.作品的內容與作品名字的反差
比如說,畫面的內容嚴肅平靜,卻取了一個史詩般宏大的名字,這與畫面不符。這時看畫的人不禁會想去細細研究,這到底是一個什么名堂。想去弄懂作者的意圖。等觀者弄懂之后便會心一笑“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又或者是作品名字的調侃意味,會引導觀者某個方向去理解。這種幽默便是畫家的幽默,而觀者也弄懂了他的幽默。劉小東的作品就是具有這種特點,他的作品追求真實但是又有一種調侃的心態存在。如他的作品《電腦領袖》畫中描繪著一位大腹便便的上班族,帶著厚厚的眼鏡目光呆滯站在辦公桌前,下巴上揚。頗有領導的架勢。但整個場景確是生活中的場景,平淡無奇。但是劉小剛卻夸張的把這幅畫命名為《電腦領袖》這么大的名字,觀者細細去思考,確實這么回事。不過要把畫中人物叫做電腦領袖確實有點好笑。再如他的作品《白胖子》,《白胖子和他爸》把所描繪的對象調侃成“白胖子”確是幽默,幽默的點明了特點。

劉小東《電腦領袖》1996

劉小東《白胖子和他爸》2000
藝術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又依附于藝術。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在思想中形成的語言,語言是存在的家”他認為我們不得不在語言中感受語言,畫家是時代的鏡子,有一部分畫家總是以輕松的語調揭示社會的矛盾,而我們能夠在他們的語言中去認知這個世界。
[1]琳達.諾克林著,刁筱華譯,《現代生活的英雄》,2005.
[2]劉淳.《中國油畫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3]海德格爾.《通向語言的道路》,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