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琳,李晨睿,惠磊磊
(商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電子閱讀背景下大學生經典閱讀的調查研究
——以商洛學院為樣本
房琳,李晨睿,惠磊磊
(商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大學生閱讀方式正在轉型期,數字化閱讀趨勢明顯,閱讀質量下降,經典論著閱讀堪憂。本文以商洛學院為樣本,對在校大學生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研,分析電子閱讀方式下大學生經典閱讀的現狀及問題,從電子經典閱讀理念、技術平臺建設、學校引導、環境營造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大學生電子經典閱讀的思路和建議。
大學生;經典閱讀;電子閱讀
閱讀是知識傳承的重要途徑,是創新發展的重要前提。最新發布的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7.86本,同時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持續明顯超過紙質閱讀。數字化閱讀以其快捷、便攜等優勢占據著大學生閱讀的重要市場。然而,大學生人生閱歷不夠豐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電子閱讀的娛樂休閑性、信息碎片化等特征[2],帶來了閱讀質量下降、缺乏深度思考等問題[3]。閱讀方式的轉型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學者針對大學生閱讀轉型的研究表明:大學生閱讀經典的意識薄弱,經典閱讀欲望不強烈,主動性低[4];一些學生對閱讀經典有畏難情緒[5]。在電子閱讀時代,學生對經典名著僅限于略知梗概[6]。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于網絡“淺閱讀”,閱讀內容廣而不深,閱讀獲得的滿足感大大降低[7]。針對這些現象,學者提出傳統與數字結合,融合互補,在新媒體背景下,嘗試推廣經典閱讀[8]。
已有研究中,實證所選取的學校,多是地處經濟較發達城市、學生整體素質較高的名校,拉高了大學生群體的閱讀水平,不能代表全國大學生的普遍閱讀水平。本課題以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城市的商洛學院為樣本,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收集數據,把握在校大學生閱讀的基本情況,分析閱讀轉型期,電子經典閱讀發展的困境,給出針對性較強的建議。
課題以商洛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該校是處于非省會城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二本院校,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本次調研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結合的方式,問卷發放以年級為單位,采用分層抽樣方法,使用電子方式發放回收。根據Corsuch(1983)的建議,樣本數量最小為變項數的5倍。累計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1份,同時深入訪談20人次,基本覆蓋商洛學院的全部專業。回收有效問卷中,文理科專業學生分別占59%和41%。可以初步認為,此次調研結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準確反映大學生閱讀、經典閱讀的基本情況。
經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和分析,總結出大學生課外閱讀和經典閱讀方面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伴隨著移動客戶端的普及,大學生課外閱讀的方式迅速向電子閱讀轉型。圖1是大學生每日使用電子閱讀時間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大學生每天使用電子閱讀的時間集中在1~3h,比例高達66%。結合訪談結果,吸引學生使用電子方式閱讀的主要原因是便于攜帶,沒有時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等。

圖1 日電子閱讀時間餅圖

圖2 電子閱讀對閱讀興趣影響的統計圖
與之相對的是,學生對電子閱讀的認識也比較理性。首先,電子閱讀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有清晰認知。清楚長時間電子閱讀對健康有影響的學生占比68%,明確表示不愿意長時間閱讀的占比21%。其次,電子閱讀對閱讀興趣的影響有客觀的認知。圖2可以看到,近九成學生認為電子閱讀會影響閱讀興趣。再次,電子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影響有理性的思考。73%的學生認為電子資源雖然便利,卻無法使人深入鉆研知識,促進思考。調研結果表明,盡管閱讀方式向電子化轉型不可避免,但傳統紙質閱讀依然是大學生的主觀偏好。從長遠來看,大學生群體的閱讀方式,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可以共同發展。
從閱讀內容來看,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涉及內容較為廣泛。課外閱讀偏好調研結果顯示:學生更加喜歡文學藝術類,占比47%;其次是自然科學類,占比31%;再次是名人傳記和考試教輔類,占比均在28%左右。而大學生課外實際閱讀行為調查結果顯示,閱讀題材傾向于娛樂休閑性質,內容缺乏深度。下圖3表示了大學生課外閱讀主要題材、電子閱讀主要題材、紙質閱讀主要題材的調研結果。

圖3 大學生課外閱讀內容題材統計圖
可以看到,在校大學生的實際課外閱讀內容中,通俗小說類占比高達73%,經典文學類閱讀比例位于新聞類、娛樂類之后,說明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的質量不高。電子閱讀方式下,閱讀內容更側重娛樂新聞類,經典文學著作閱讀比例最低。圖3中還可以看到一個較為積極的信息,紙質閱讀時,大學生更愿意選擇閱讀經典文學著作,對小說、娛樂類內容的選擇明顯降低。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紙質閱讀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也為引導大學生改變閱讀習慣,提高經典閱讀興趣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是經過長時期考驗的,在現代生活中能夠對人們提供正能量的著作。閱讀經典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9]。
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于經典著作的態度并不積極,僅有約7%的學生表示很喜歡閱讀經典,具體結果見圖4。同時,堅持經典閱讀的同學少之又少,不閱讀的比例高達55%,如圖5所示。

圖4 經典閱讀態度

圖5 周經典閱讀累計時間
雖然大學生經典閱讀行為較不理想,但調查中也顯示,近四成學生認為當代青年存在浮躁現象與缺乏經典閱讀有很大關系。這表明,大學生對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較明確。因此可以認為,大學生對經典閱讀有渴望,只要有更切實的措施和形式,就可以調動經典著作的閱讀興趣。
基于有學者提出使用數字媒體技術推廣經典閱讀的建議,在問卷中設計了電子方式閱讀經典著作的相關問題,結果如圖6所示,六成受訪者表示不接受電子方式閱讀經典。圖7表示經典著作的閱讀方式偏好調查結果,僅有12%的受訪者愿意使用電子方式閱讀經典。這兩個調研結果不謀而合,說明當代大學生對電子經典閱讀的接受度并不高,這與電子閱讀方式的“淺閱讀”內容有關,也與電子閱讀方式的“淺思考”模式有關。

圖6 電子方式閱讀經典態度統計圖

圖7 經典閱讀方式選擇統計圖
基于調研結果分析,當代大學生正處在電子閱讀的轉型期,閱讀行為不足,沉迷于電子閱讀,經典閱讀問題突出,深入思考不足。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電子閱讀方便快捷,很受讀者歡迎。但各大網站上占據頭條的多是娛樂新聞、影視綜藝等內容;數據時代信息量大,觀點混雜,很多網站只聚集信息,并不多做篩選,導致內容良莠不齊。幾乎沒有網站或媒體將經典著作內容,或是如百家講壇等具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放在顯眼的位置。
此外,在當當讀書等受眾面較廣的閱讀軟件中,推薦內容也偏向于言情、玄幻等類型的通俗小說,作品風格大同小異。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下,讀者被娛樂化、資訊類內容包圍,經典閱讀被忽視,難以立足。
電子閱讀雖然越來越普遍,但從調研結果來看,讀者更愿意使用傳統紙質方式進行經典閱讀。在經典著作閱讀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調查中,38%的受訪者從個人習慣角度選擇使用紙質書籍閱讀經典,34%的受訪者考慮閱讀氛圍,依據成本和時間因素進行選擇的分別占14%,這兩點恰是電子閱讀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結合訪談,筆者認為,紙質閱讀能夠帶給人更深刻的閱讀感知,引導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印刷文本閱讀和學習領悟之間存在必然關系的觀念根深蒂固,不易摒棄。從讀者心理意識角度而言,電子經典閱讀并未真正被接受。
目前,專業電子經典閱讀平臺依然較少。電子市場上已有的閱讀軟件大多主推通俗小說,模式和內容大同小異,缺乏創新和亮點。
從推廣方式來看,主打傳統名著、經典文學等的閱讀軟件少之又少,且推廣渠道狹窄,受眾面小。調查顯示,64%的學生只知道通過百度搜索查找電子經典書籍。這表明網絡電子經典著作資源短缺,獲取渠道不明確,經典著作在互聯網上的推廣是較大的短板。
從成本來看,大學生對電子閱讀的成本要求非常高,可接受的付費范圍集中在10元以下,占比76%;能夠接受30元以上付費的僅占2%。這與紙質經典論著定價相去甚遠,也與電子經典論著市場現有定價有很大差異。閱讀成本對電子經典閱讀的推廣,也是一個難題。市場上有一些免費的電子經典閱讀軟件,但較多存在內容混亂、植入廣告嚴重等現象,很容易使讀者對使用電子方式進行經典閱讀產生偏見。電子經典閱讀推廣運營過程中,如何吸引受眾群體,如何保證閱讀質量,仍需要積極探索。
針對經典著作,設計電子閱讀網站或APP,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也是市場的需求。閱讀平臺中,最重要的要保證閱讀環境和內容,應確保質量。
第一,應有符合閱讀習慣,方便預覽的分類設計(包括國內外分類、內容題材分類等);第二,設置讀者偏好題材,為用戶自動匹配、推薦相應的經典書籍目錄,幫助讀者篩選書目。第三,收錄經典著作原版同時,增加關于讀本的視頻、音頻,以最大化滿足用戶的需求。第四,設置讀書信息記錄功能,生成閱讀內容及時間記錄,引導用戶積極、持續進行閱讀活動。第五,針對同類題材或主題,組建閱讀小組,組織閱讀分享、經典書評等活動,鼓勵閱讀思考。
電子閱讀方式對健康的不良影響,也應找尋方法積極避免。針對電子閱讀坐姿導致的身體不適,可以在APP內設置久坐提醒;或者根據一些醫學經典著作內容,梳理出健康讀書指導,吸引用戶使用。電子閱讀影響視力這一難題,可以通過專業閱讀器解決。采用E—Ink電子墨水的新一代電子閱讀器顯示屏,功耗較低且基本無輻射,使用者不易產生視力疲勞。kindle閱讀器對大學生群體價格略顯昂貴。如能從技術層面解決閱讀軟件界面的顯示問題,電子閱讀的不良影響迎刃而解,也就能大大提升學生進行電子經典閱讀的積極性。
利用校園氛圍,高校各層面加大宣傳、組織力度,提高大學生對電子經典閱讀的認可度,引導大學生進行電子經典閱讀。首先,學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資源利用。利用已有的電子書庫資源,推廣移動圖書館,對在校學生免費提供電子經典閱讀資源,解決成本問題,吸引學生閱讀經典。同時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組織校園讀書會,名師名著講座等,以消除學生對經典的畏難情緒,消除乏味枯燥感。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定期進行專題經典書目推廣,吸引更多學生利用閑暇時間,組團進行電子經典閱讀。有組織的團體氛圍,能時時提醒學生持續閱讀,幫助形成閱讀經典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在電子方式下閱讀經典著作。其次,引導到學生將傳統閱讀與電子閱讀方式相結合。指導學生對富含哲理,學術性較強,或需要字斟句酌細細品味的內容,選擇傳統的紙質閱讀;而理論體系相對容易理解的著述,就可選擇電子閱讀。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時常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要全盤接受,遇到新穎的觀點多思考多比較,更好的領悟經典的意義,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引導大學生閱讀行為,增強經典閱讀的意識,增加經典閱讀量,對提高大學生個人修養、綜合素質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塑造有很重要的意義。電子閱讀方式成為新興閱讀風尚,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新閱讀方式正在形成。在推動全民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利用互聯網優勢,關注和順應這樣一種新的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持續倡導和推動電子經典閱讀進一步發展。
[1]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N].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7-04-18.
[2]張嵐.大學生網絡閱讀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3):81-84.
[3]王愛麗,高飛.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閱讀模式的變遷及應對[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2):214-216.
[4]閆妍名,馬榮.大學生閱讀方式轉型分析研究—以蘭州市安寧區部分高校為例[J].社科縱橫,2013(4):171-173.
[5]吳淑娟.高校經典閱讀的問題和推廣探究—基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實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27(5):95-99.
[6]陳文婷.大學生的閱讀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上海七所高校調研數據的分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91-195.
[7]王逸鳴.新媒介環境下大學生閱讀問題研究—以北京地區六所重點院校為例[J].編輯之友,2014(7):15-18.
[8]張筠.經典閱讀現狀的應對路徑—回歸原典[J]圖書情報工作,2013(13):44-48.
[9]王榮.當代大學生傳統經典著作閱讀現狀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5-98.
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031-04
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6jyjx113):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為例。
房琳(1984-),女,陜西漢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