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穎飛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對學生的教育應以“德育為本”,學校應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文章作者作為,在德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完成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操作實踐,去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及成功的快樂,從而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出各種具有問題和故事情景的實踐活動環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確定數學活動的內容,力求生動有趣,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心里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創造良好的條件。
如“有趣的搭拼”一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比賽環節:讓學生用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進行比賽,每四人一組,每人選擇一種物體參加比賽,所選擇物體要求每組不同。
學生選好物體后開始比賽。第一項是“滾一滾”。學生通過將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放在斜坡上滾動發現,球無論怎樣放都是滾得最快的;而圓柱只有用側面才能滾下來,用底面卻滾不下來;正方體和長方體無論用哪個面都滾不下來。學生通過第二項比賽 “堆一堆”發現,在上一輪比賽中獲勝的球卻怎么也堆不起來;而上一輪失利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卻表現出色,不僅堆得高而且牢固;圓柱體仍然存在兩種情況,無論用側面還是底面堆都能堆起來,但是都不穩定。在這一系列有趣的比賽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興趣是高昂的,注意力便被牢牢吸引了,而且對四種形狀的物體的特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主動性
對于低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數學似乎有些乏味,而數學實踐活動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5以內數的分與合”時,我先讓學生拿出2個木塊,分成左右兩堆(1,l),再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分與合的含義,接著再讓學生拿出4個木塊。也要學生來分成左右兩堆,想想可以怎么分,有多少種方法,通過交流學生發現有三種:(1,3)、(2,2)、(3,1)。在這擺擺弄弄的主動學習中,學生不知不覺便掌握了新的知識,學生主動探索的勁頭就足了。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實踐活動提倡“做中學”也就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究、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們的教學應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地學習新的數學知識。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數學思維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是實踐活動的核心任務。教師應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研討、探究、思考的氣氛中,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大膽嘗試、不斷探究,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掌握思想的方法。
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出長方體有幾個面,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能發現什么。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通過實踐活動認識了什么是相對面及相對面的相關知識,獲得了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本的思想方法,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時代呼喚創新性的人才,創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有效的培養。而實踐活動又是達成這一目的的主要渠道,作為教學活動組織者的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適時、適度地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同時,也能有效地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 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齊 欣.對德育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研究,2001(10).
[2]肖唐娜.小學“體驗式”德育模式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