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楠
【摘要】: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自然演化過程中一種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工作。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人類自身,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理解自然的演化過程,那么景觀設計就只能是用來裝點門面而已。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使我們共同的、唯一的家園——地球的美好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景觀設計;城市景觀;生態設計
1、城市綠地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理念
1.1景觀生態設計的概念
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自然與文化,設計環境與生命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它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的空間結構,使景觀要素分布合理,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適于人類聚居。簡而言之就是要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高度和諧。城市不是自然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具建設性的部分。大多數生態城市都是本著這一概念設計的,有其相對獨立的生態體系,這一自然體系有自己的垂直結構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態的整體性,并支持生態過程的進行。
1.2設計原則
城市濕地景觀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事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和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因此,城市濕地景觀設計除了要符合普遍的景觀美學原則以外,還必須注重生態這個大前提,景觀設計的尺度和實施是生態學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我們都知道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戰略性合作項目。其建設顯示了中新兩國政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決心,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提供積極的探討和典型示范。
1.3城市景觀的含義
城市景觀是建筑學中一門范圍寬泛、很綜合又難以準確定義的專業。城市景觀具體地表現為:城市的廣場、街道、公園綠地、住區、舊城中傳統街區和諸多紀念性標志性建筑等。城市景觀的形成是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和風景園林師共同塑造的結果。
2、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生態設計
2.1景觀生態設計之河道形態
第一,平面形態設計。設計城市河道的平面,必須盡可能的保留城市河道本身的形態,要避免將曲徑通幽的河道改變并重新設計為直線或直線的形態,首先要保留河流的原始斷面形態以及河道形態的豐富性,設計時無需過分的強調河道的平行等寬及整齊。在河道的兩側可適當修筑實際作用較強的蓄水湖池,既可以用于防洪抗澇,還可用于當地居民的娛樂休閑,這是城市河道治理非常實用的一種設計思路。第二,祛除河道當中的瓶頸。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改善河道的流水情況,必須有效的祛除河道當中的瓶頸,由于河道當中凹凸不平的淺灘及深潭,使自然彎曲的河道形態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這也是大自然為生物打造的最適合它們生存的天然生態環境,所以河道整治設計時自然彎曲的河道原始形態必須盡量保留。
2.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應考慮到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因地制宜。以鄉土植物為主,以及能夠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使其形成一個生長良好而穩定的生態群落。以外來植物為輔,但要注意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以免造成本植物在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競爭中失敗甚至滅絕。設計中還要注意設置一些動物食源植物和鳥嗜植物,在濕地景觀區域內的水體一側盡量不安排高大的喬木,以便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和充足的活動空間。
2.3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物、建筑小品、構筑物、道路、廣場、公共設施等都是人類為滿足自己活動需要而建筑的。英國規劃家W.ALonso曾指出規劃師猶如一個翻譯,他的職責就在于把公眾的需要“翻譯”成物質的環境。人類有五個基本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實現),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真正按人類自身需要規劃建設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見,甚至城市的建設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本身的生存環境。保護生態和環境,為居民營造一個寧靜、親切、便于交流的物質生態和人文空間,已成為我們規劃建設城市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中新天津生態園依據選址區域的資源、環境、人居現狀,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涵蓋了生態環境健康、社會和諧進步、經濟蓬勃高效等三個方面二十二條控制性指標和區域協調融合的四條引導性指標,將用于指導生態城總體規劃和開發建設,為能復制、能實行、能推廣提供技術支撐和建設路徑。
2.4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
作為景觀設計中的一個小課題,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一直備受關注。說到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的話題,不得不提一下新加坡,這是一個迅速崛起且備受關注的海綿城市國家。新加坡是一個雨量非常充沛的島國,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些年以來直線上升,但是卻沒有城市內澇的情況發生。雨季的時候,獅城每天都有數場說來就來的瓢潑大雨,但城內均未出現明顯的積水內澇,這一切要歸功于設計精良的海綿城市系統。生態園采用了傳統造園技術中“役木”等原理在綠地系統中使栽植的植物有“主”、“副”、“添”層次之分,即所有園林植物都分別擔當一定的景觀和生態作用。即使是那些不起眼的樹木和花草,只要它在植物群落之中都有它相應的作用,需要進行合理的利用與配置。
3、空間結構著手分析綠地景觀的生態設計
空間結構要素分析,主要是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上,借助于景觀現象學的分析方法,從人的環境體驗來探討設計方法。
3.1邊界
在綠地景觀的生態設計中,邊界是整個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起生態屏障的作用。所以要發揮其最大生態效益,應使其具有一定的寬度和盡可能的連續性,并與內部綠地相連。在邊界的植物配置上要選擇滯塵、殺菌、減噪、吸收有害氣體等功能顯著的樹種,并在結構上保持優化。邊界作為阻礙綠地內外視線、空間交流的要素,強調連續性,但不能形成封閉。而是根據實際條件,利用地形、喬木、灌叢等打開透徑線。endprint
3.2入口
入口是綠地生態系統與外界聯系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人為影響進入最大的入口。其設計一定要符合綠地生態系統的要求,合理分布及設計其大小。
3.3基面
基面是人最直接體驗的空間界面,與用地的安排關系緊密。因為它不僅要確定各類用途,也要確定彼此之間的關系。綠地設計中基面大致可分為人的活動空間和非活動空間。活動空間的設計主要考慮人的行為特點和需求、交通流線等;非活動空間則是由自然元素,包括植物、水體、山石、土壤等構成。具有生態保護與環境改善、感知及審美等意義。基面的設計,不僅要保證環境生態系統的最優化,還要提供豐富的視覺景觀,同時也要為人的活動提供美好環境。
3.4立面
立面是視覺最為敏感的部分,對于組織空間景觀要素,尤為重要。空間的圍合、開放都是通過立面來控制。“佳則收之,俗則屏之”,對不同的景物,應用屏障,放開的手法進行不同的處理。立面造景可以是植物,也可是景墻、隔柵等。植物群落的立面是其垂直結構,要綜合考慮其生態性、功能性和觀賞性。
4、景觀生態設計策略
4.1尊重和繼承傳統文化
鄉土意識這是當地人的經驗,當地人依賴于其生活的環境獲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護、能源、藥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間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他們關于環境的知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一個適宜于場所的生態設計,必須首先應考慮當地人的或是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是一個關于天地-人-神(場所精神)的關系的設計。
4.2適應場所自然過程
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決不意味著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很多生態園的設計告訴我們,新的設計形式荏苒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
4.3就地取材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物種不但最適宜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低,還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方性物種也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4.4減少水資源消耗
在一些生態園設計項目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地面上和廣場上建筑的屋頂都設置了專門的雨水回收系統。收集來的雨水用于建筑內部衛生潔具的沖洗、廣場上植物的澆灌及補充廣場水景用水。盡管從外在表象來看,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自然有其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從生態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景觀設計師應該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景觀設計生態性的一種體現。
5.結束語:
城市景觀設計所遵循的思想和原則是多方面的,而不僅是生態原則。即使是生態設計也是包含社會、文化和經濟在內的復合生態。同時,實現科學、藝術、設計及經濟等多種因素之間的平衡是城市綠地景觀生態設計所追求的,既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景觀。
【參考文獻】:
[1]唐澄. 南方城市屋頂景觀生態化設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4.
[2]荊玉琳. 基于綠色基礎設施理論的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規劃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4.
[3]郭琪. 基于生態視角下的農村道路設計[D].蘇州大學,2014.
[4]王正超. 以川北河為例的北京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