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梅
摘 要:在作文教學中,要提倡寫“有我”作文。從“抒發真情,表現自我”“交流互評,共享生活”“傾吐心聲,疏解情緒”三個方面描述了“有我”作文的三個樂趣。
關鍵詞:作文教學;“有我”作文;趣味
關于寫作教學,新課標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通俗地說,就是要提倡寫“有我”作文,通過寫作來表達自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手寫我心”,當學生的心扉打開時,教師可以看到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一個豐富的“我”,從而增進了對學生思想與情感的了解,進而可以更好地實施教育,其意義已超出了作文本身。那么,“有我”作文的趣味和意義究竟何在呢?
一、抒發真情,表現自我
忙碌的初三學習生活,幾乎讓學生暈頭轉向,甚至迷失自我。然而,寫作作為鼓勵學生抒發真情、表現自我的一個手段,讓學生在作文中找回真實的自我。
一位學生在“我多想——”的半命題作文中,這樣寫道:“我的生活早已被母親安排好了——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可以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當我睜開雙眼,一天開始了。干凈的衣服整齊地放在了床頭;衛生間中,母親已經把溫水備好,牙膏擠好;桌上的營養早餐冒著熱氣,讓我不禁想:我媽是不是還要再來喂我呢?……在與同學的一次交談中,他們興沖沖地說自己會做什么西紅柿炒雞蛋、炒土豆絲等,甚至有同學吹噓會煲湯。當他們問我會做什么時,我憋了半天才紅著臉說:‘我會煮方便面。緊接著的是一陣哄笑……或許,又是一個書呆子誕生了吧……我僅僅是想自己動動手而已。”
片段中的“我”是位成績優異的陽光男孩,文字中將隱藏在優秀外表下無奈而又苦悶的心情流露出來。在初三緊張的學習中,他并不是想有時間去玩,而是想自己動手做事,這說明什么呢?應試教育泯滅了多少激情!曾責備孩子偷懶不愿做事,而現在是想干活卻無處可干,這實在是悲哀!這個孩子在成為優秀學生的同時,卻被剝奪了成為獨立人的權利。他在同學面前的自卑,他對于動手做飯的渴望,表達得那么真摯!“有我”作文,讓大家意外發現同學眼中的陽光男孩其實并不快樂。
二、交流互評,共享生活
作文初稿后的交流互評是有必要且有價值的,學生也喜歡互相讀作文,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生活。某個同學寫的事可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某個同學抒寫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所以,學生品評作文,實際上也是在回味生活,每每這時,他們都會很愜意,于是這也成了學生對“有我”作文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星期天下午,小祥來找我打籃球,這次媽媽直接同意了,但她還是要跟我一起去,我也只好答應了。到了籃球場上,我一撲而上,和同學們熱火朝天地玩在了一起,這時,耳邊傳來了媽媽熟悉的聲音‘兒子,別打那么兇,小心受傷啊!‘哦,媽,我知道了。聽了媽媽的話后,我漸漸地放慢了速度,沒了剛上來時的那股沖勁。打了一會兒,我和同伴們都感到熱了,于是把外套脫了,這時,耳邊又再次傳來了那個熟悉的聲音‘兒子,外套千萬別脫啊!天冷,小心感冒。哎,媽媽一點兒也不理解我……”
這位學生的文章一經讀出就引發同學們開懷大笑,大家都猜到這是班長寫的作文。班長不僅成績好,還愛運動,而且人緣也好,男生特別喜歡和他一起打籃球。不過他是典型的“‘媽管嚴”,他從不和媽媽頂撞。當同學嘲弄他“沒出息”時,他總是傻傻地笑。所以在同學眼里,他也特別可愛。要知道除了他,可沒有哪位男生會同意媽媽來“監視”自己打籃球啊!同學們在分享作文的同時,也是在分享與班長一起生活的樂趣!
三、傾吐心聲,疏解情緒
有些內向的學生,不愿與人交流,常常把自己隱藏起來,心中不良情緒得不到傾訴,積累到一定程度,是會出問題的。不過,寫作倒是不錯的傾吐方式,盡管這樣會暴露自己,但除了這個途徑,他們不會主動選擇與人交流的方式。
有位學生寫道:“我把心里的傷痛全都埋藏起來。在家里,面對父母時,我強顏歡笑;在學校里,因為害怕被人欺負,所以把自己偽裝得很堅強。”
這樣的作文令人心驚!也許正是因為她內心脆弱,外表才叛逆。心事訴諸筆端之時,痛苦的情緒或許暫時得到了疏解吧。如果看到她的作文,還不能意識到需要用愛去溫暖她的話,那么教育就真的淪落為指導學生應試的“雕蟲小技”,而非指引人走向幸福生活的大道了。可見,寫作不僅具有趣味,還具有教育意義呢。
無論從教育還是從教學的層面,作文教學指導寫“有我”作文,都非常有必要。其中,通過合適的命題,培養學生表達自我的興趣尤為重要。《張志公語文教育思想概說》一書指出“單純從方法技巧出發,學生得到的將是一些自己寫作的時候未必用得上的框框、條條和抽象的概念。當然,方法不是不重要,只是無論多么有用的方法,學生不甚了然,那也白搭。主張寫“有我”作文,這里面包含著教師學生平時生活的關注,尤其是在寫作時引導他們聯系生活,讓他們意識到生活是豐富的,心靈的表達是可貴的。
參考文獻:
董菊初.張志公語文教育思想概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