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梅
摘 要:課堂提問是學生在教師特設的氣氛中積極主動探討、研究問題,是教師“給予”學生、學生“回報”教師的一種互動過程,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通過問答,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整體情況與個體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學生思考問題在方法。
關鍵詞:提問;方式;興趣;效率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恰當的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它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怎樣使提問恰到好處,富于啟發呢?下面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提問的原則
中國科學院張梅玲研究員提出,課堂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第二,要有一定的思維強度;
第三,要有一定的反饋;
第四,要有一定的層次。
以上四條原則被教學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原則的靈活應用,是教師掌握原則的體現,課堂提問的出發點應該是“給予”,是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么知識、方法與技巧,它可以是教學內容的重述、伸延和補充,也可以是方法的介紹或者是相關知識的擴充。提問的目的絕不是問倒學生。
問題設計深度要得當,要適合學生的總體水平。問題過深,全班學生無一能答出來,形成了教師自問自答的尷尬局面;問題過淺,學生一無所獲。教師應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中獲取許多信息,包括對知識記憶的程度、掌握的程度、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哪一部分學生確能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得到正確的、有價值的反饋,關鍵在于設計出精巧的問題。一定要按不同的層次來設計問題。例如:難度大的問題占20%,中等的占50%,容易的占30%,這樣就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了一種“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
二、提問的方式
1.愉快提問——引起興趣,打開思維
心理學家認為,感興趣的東西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它和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的出現密切聯系著,促進感知、思考,主動性、積極性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在教學中,我常用“提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情緒高漲。例如,我講授“中國的降水和干濕地區”時,先給學生提了兩個問題:“七月天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么?”這兩個問題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地思考議論,有的學生說:“七月出差去吐魯番要帶雨具,九月到廣州無需要帶雨具,因為夏季多雨、秋季少雨。”這樣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為講授主題做好充分的準備。
2、懸念提問——吸引注意,牽引思維
在教學中,如果能應用提問藝術,造成學生的“懸念”,就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例如,在講授“火山的分布”這一內容時,我提出問題:“為什么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山頂會出現湖泊呢?為什么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的湖泊相連成串呢?”以這自然奇觀的形成原因為題開頭,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牽住了。他們個個都很專心地聽,想聽個究竟,但我不急于解答,先給予一些啟發讓他們議論,以造成“懸念”,引導了學生積極進行思維,熱烈的討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到了適當的時候,我才進行“裁判”,說明正確思考的過程和結論,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出來了。
3.浮想提問——激發想象,騰飛思維
學而不懂不行,即使學懂也不夠,學而能創才是讀書的真諦,“為創造而教”是現代教育觀念的重要體現。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條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獨創地進行思維。例如講授“世界的人口”這一內容時,我針對當今世界人口急劇增長這一現實,向學生提問:“隨著人口的增加,未來人類到何處去尋找物質及生存空間?”并鼓勵他們積極地思考、爭論、發言。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浮想聯翩,爭相發言,提出了許多不同在看法、見解,甚至是“異想天開”。這不是給思維插上騰飛的翅膀嗎?
三、問有所得,教學相長
課堂提問是學生在教師特設的氣氛中積極主動探討、研究問題,是教師“給予”學生、學生“回報”教師的一種互動過程,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通過問答,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整體情況與個體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師生之間在思考方式上差異較大,通過提問,教師可以總結出學生易于理解在語言與方法。同時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找到教學中的不足,查明原因,采取補救措施,因材施教,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不論教學進行什么樣的改革,也不論地理課時怎樣減少,教師上課多么緊張,教學常規是不能丟的。課堂上的提問是在進行著“傳道、授業、解惑”,只要問題設計得合理、有層次,對學生就具有啟發性,課堂提問就不會失敗。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