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凡
摘 要:對話課堂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建立師生共同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在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通過與題眼、場景、人物、作者展開對話可以走進文本,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關鍵詞:對話;詞語;閱讀
一、與題眼對話,找準切入點
清代文論家劉熙載在其《藝概》中指出:“題有題眼,文有文眼。題眼或在文中實字,或在虛字,或在無字處。”他認為,題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觀照全篇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標題與文本內容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標題中的關鍵字詞即題眼是閱讀、分析文本的有利抓手。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引導學生與文章的題眼對話,因為它是我們細讀文本的最好切入點。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文章標題中的“勵志”兩字是本文的題眼,教學時應緊緊扣住這個題眼,構建對話。有位老師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勵志”的意思:首先,他在板書課題時,故意將“勵”寫成了“厲”,學生馬上發現了這個錯誤,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對“勵志”的理解,有學生說:“就是立下志向的意思。”教師將“勵志”改成“立志”,并請學生關注文本,從文中去看看徐悲鴻為什么要“立志”學畫。學生很快就從文中找到了徐悲鴻是因為被一個外國學生侮辱后才立志學畫的。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知道了課文主要不是講他立下志向,而是講他如何刻苦勤奮學習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題目能改嗎?”學生通過比較知道“勵志”表示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朝目標努力,而“立志”僅僅是立下志向,沒有堅持不懈努力的意思,所以,題目不能更改。
在這個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勵志”一詞的認識本來是模糊的,教師抓住題眼,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了解了詞語在文本中的含義,這樣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體會到了詞語背后所裝載的深層意蘊。
二、與場景對話,觸摸真情境
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情緒的學習場景”,新課程標準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學詞。學生只有以具體情境為依托,讓學生進入原文中的場景,在情境中對話,體會,才能用內心去觸摸詞語的內涵。
學習《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理解“一直”一詞就可以創設場景,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片段如下:
師:現在,每個同學都是數星星的孩子,請準備,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天花板),開始數了——
生:隨著天花板上移動著的熒光棒的亮光,一起數:一顆,兩顆,三顆……十五顆。
師:數星星的孩子,你感覺怎么樣?
生:累了,脖子麻了,手臂酸了。
師:我們才數了十幾顆,就累了,張衡數了幾百顆,你覺得他會怎樣?出示“他雖然很累了,可是卻一直數到幾百顆。”從“一直”這個詞,你看出張衡是個怎樣的孩子?
生:他是個認真、耐心的孩子。
師:這么長的數星星的過程,課文就用了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一直”。看來,“一直”不僅寫出了張衡是個耐心的孩子,還概括了他數星星的過程。
在理解“一直”一詞時,借助情景表演,既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動作理解了抽象的詞語含義,又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張衡數星星的辛苦、堅持、耐心,深刻領悟到了“一直”這個詞的表達作用。
三、與人物對話,激活洞察力
在詞語教學中,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卻所折射出的文本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活動,這正是需要教者去關注的,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在一次次的對話文本,對話人物形象中,獲得情感體驗,有所感悟和積累。
四、與作者對話,引發強共鳴
王昌齡的《出塞》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首詩,也是非常經典的。而學生對于王昌齡所處的時代,對當時戍守邊疆的資料掌握很少,這對學生理解這首古詩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邊塞詩人王昌齡,抓住“萬里”“長征”兩個詞,播放邊關景色,讓學生感受戍邊戰士在惡劣的環境下行軍打仗,一次次抵御著外敵的入侵。再緊扣“人未還”三字,與作者展開對話:“夜色中,一輪明月高掛天空,詩人王昌齡看著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的士兵,他可能會想些什么?”學生由“人未還”想到了家鄉白發蒼蒼的雙親,想到了善良勤勞的妻子,想到了年幼的孩子,從而聯想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產生了對無休無止戰爭的強烈悲憤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與作者產生共鳴。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走進文本中的關鍵詞語,和文本有效對話,這樣的做法讓學生深度閱讀文本,體會了文本的深刻內涵。
總之,在詞語教學中引領學生多維度對話文本語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結合文本語言深入剖析詞語的意境,更能引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熟練掌握和運用詞語,走向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讓詞語回歸語文本真。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出版社,2003.
[2]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實錄[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對話課堂視野下的課堂教學案例研究”(XJK014CZXX053)成果之一。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