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目前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下,任何學科教師,即使有“三頭六臂”,也不能完全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就為教師如何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提出了挑戰。從課堂教學中學習與教學的心理學角度出發,教師可以從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入手,逐步找到補齊短板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策略;有效把控
在課堂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這些因素中,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外部因素,也有來自學生內驅力的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固然重要,但作為學生而言,學習成績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所學知識信息在其頭腦中的重新構建和存儲提取。因此,通過對影響學習的內部因素的有效把控,可以使課堂教學產生較好的現實意義。
一、把控注意狀態與結果預期對學習產生的影響
眾所周知,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必須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才能完成。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只有始終保持一定的喚醒狀態,時刻保持對各種任務信息的注意,努力排除各種無關因素的干擾,并持續向完成任務目標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遺余力地使用各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內部學習動機以增強學生的注意狀態,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產生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通過預設恰當合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獲得愉悅的課堂體驗,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自我強化,可以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教學策略的靈活使用,可以有效喚醒學生注意狀態,對課堂學習產生積極作用。與此同時,由于學生對學習結果的預期是其學習動力的重要源泉,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水平,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案,不至于使學習困難的學生感到力不從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從而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也不至于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感到乏味無趣,缺乏挑戰性。學生有了合理適當的預期準備,學習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二、把控原有知識對新知學習的深刻影響
信息加工心理學認為,有效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學生必須對進入感覺登記的信息進行篩選。篩選過程就是選擇性直覺,選擇性知覺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激活或提取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原有知識。缺乏原有知識,學生可能視而不見,信息不能被有效加工。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對學習的深刻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細致入微地安排好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真正使得每堂課都能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產生“高峰體驗”,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知識的脫節,貽誤階段學習的機會,為日后知識的學習埋下隱患。
三、把控新舊知識的聯系與編碼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影響新知學習的關鍵因素是建立知識的兩個聯系:一是新知識內部的聯系,如理解課文字、詞、句、段、篇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是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系,包括與生活經驗的聯系。建立兩個聯系的過程也就是知識信息編碼的過程,只有經過編碼的知識才可以進入長時記憶系統并在必要時被提取出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編碼進程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新授知識內部和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將習得的新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并對重新獲得的知識進行深加工和重組,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輕松地將新知識進行提取,獲得應用,為學生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把控學習策略與元認知對學習的影響
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元認知水平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會對學習的效果產生大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必要的認知學習策略和元認知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字材料的復述,對材料可以進行重新的組織,通過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使學生對材料進行精加工,幫助學生學習認知策略,提高學習水平。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班會隊會、家訪集會的機會,引導學生學習自我計劃、自我檢查及自我調控,使學生學會管理時間、管理學習環境和自我努力狀態。通過對元認知策略的學習與了解,達到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目的。
綜上所述,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把控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結果的好壞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師只有深入認知,不斷實踐,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