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靜
摘 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老師在每一次的考試評價中,往往根據分數進行評價,導致學生的學習以及自身的教學都進入誤區。新課改的全面深入對小學數學考試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老師必須要對此加以重視,改革傳統的數學評價方式,將考試評價的價值和功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考試評價
考試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考試評價方式不僅可以反映出教學理念,還能對教學質量進行檢驗。小學數學老師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結合實際情況改革考試評價方式,提高考試評價的有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幫助小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為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實施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又被稱為做事之前的評價,主要是指在活動尚未進行之前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能夠讓計劃順利有效進行,一般在每個學期開始或者每個學年的初期實施,主要的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基礎進行摸底,這樣老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例如,筆者在每個學年開學的第一周都會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考試,并且認真對待學生的考試成績,通過仔細分析摸清楚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數學知識點,還存在哪些認識上的盲區,對學生已有的學習效果和知識狀態進行判斷、分析,并且詳細記錄下每個學生存在的問題。之后,筆者再和個別學生進行交談,針對一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筆者還會選擇家訪,盡可能將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背景以及學習環境摸清楚,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考試評價措施。這種重視教學治療和教學診斷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考試評價的科學性,將評價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從而達到科學、有效考試評價的目的。
二、實施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考試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首先,數學老師要及時將學生的學習結果告知學生。據相關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在及時知道自己學習情況下的學習效率要遠遠高于學生在不知道自己學習情況下的學習效率。因此,數學老師要認識到這一點,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及時性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全面詳細的了解。例如,筆者發現班上的學生計算能力普遍較低,有些學生是因為本身的計算能力比較差,還有些學生是因為總是粗心大意導致計算題往往出錯。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每次上數學課之前,首先在黑板上出示10道計算題,然后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接著公布答案,讓同桌雙方相互批改。此外,筆者還將這些分數納入到期末考試綜合分數當中。這種方式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正,通過這種長期性的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其次,數學老師要實施激勵性的評價。小學生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弱。在數學考試中取得低分的同學往往比較自卑,或者因為粗心大意失分而懊悔不已,如果數學老師這時候再給學生當頭一棒,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僅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極其不利的。數學老師在實施考試評價的時候,要善于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激勵性評價。學生在考試中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受傷最深的還是學生本人,數學老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例如,筆者經常對那些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說:“再努一把力,下一次一定能夠及格”;對考試成績七十幾分的學生說:“這次考試成績很好,下一次一定可以達到八十幾分”;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筆者會說:“雖然你這次考試成績優異,但是并沒有將你自身的水平最大限度發揮出來,老師相信你還能考得更好”,這樣既不會使優等生產生驕傲心理,又充分照顧到后進生的自尊心。
三、實施差異性評價
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成長環境、學習背景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實施考試評價的時候,數學老師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差異性評價,同時還要提高評價的針對性,無論是“一刀切”的評價標準,還是籠統性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都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數學老師在進行考試評價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成長環境、學習特點、情感態度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價。
例如,筆者所在的班級有個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差,但是這個學生學習非常勤奮,每次都會用一個本子將自己的錯題摘抄下來,雖然學習成績沒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很少在同一種類型的題目上犯第二遍錯誤。他的學習態度讓筆者也深受感動,所以在進行考試評價的時候,筆者就他的表現贊揚了一番,并且讓其他學生模仿和學習。在這之后,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在慢慢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綜上所述,有效的考試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有的放矢地去學習,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小學數學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并進行深入的研究,保證考試評價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化數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錢維娜,陳衛東.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的探索[J].教育科研論壇(教師版),2005(6)16-17.
?誗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