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
[摘 要] 慈善教育能使學生將道德教育理論內容與慈善活動相結合,以多種樣式的社會活動讓學生踐行慈善教育、傳播慈善文化,助推慈善文化事業。但是,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慈善教育教學也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們通過教學實踐摸索構建出完整的慈善教育教學體系,編寫科學的慈善教材,切實保障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積極創建慈善研究基地,以推動慈善教育教學的蓬勃發展。
[關鍵字] 高校;慈善教育;教學體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219(2017)05-0033-04
一、慈善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慈善教育核心理念
第一,慈善在很多學者看來屬于道德的范疇,將利他主義的價值觀作為慈善教育的核心,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慈善教育的發展與利他主義的價值觀相關性并不大。因為慈善活動本身就是社會愛心人士源于內心的愛與對社會的責任而發起的,故而在進行慈善教育時,不應該過分將慈善行為拉高到道德層面,不應站在道德審判官的角度,將慈善從美德轉變為對社會的責任感,讓慈善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行為。同時強調,在這種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公民更應堅定將慈善活動持續開展得更好的理念與信心。
第二,傳統的慈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不足,但形成與發展于特定歷史背景下,因而當代慈善教育理念應該在全面理解并掌握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情況與現實狀況的基礎上,秉承傳統社會的一些教育理念、借鑒西方先進的慈善教育理念,從而形成獨具中國特色并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慈善教育。
第三,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傳承者,那么,高校培養一代又一代學生來傳承優秀文化,自然有著突出的優勢,因而,遼寧省屬高校在慈善教育事業中搶占領先地位,引領慈善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理應得到支持。
(二)慈善教育教學體系構建的時代意義
第一,慈善教育內函本身具育人。眾所周知,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教育學生如何做人,鼓勵學生積極支持并參與慈善活動,意識到慈善是每一個公民對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一般說來,我國的道德教育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來指導學生,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得以展現。但這種道德教育活動中往往表現為空洞無味,因而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以一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慈善活動的教育方式卻更能使學生將道德教育理論內容與慈善活動結合起來,以多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切體會慈善教育,無疑有助于學生對德育實質與核心的把握,可以說,慈善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個人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第二,慈善教育教學可推動慈善文化的蓬勃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慈善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興趣的調動,主動積極地學習德育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做合格的共民。再說,對慈善文化的學習研究與傳播交流即在人們了解慈善的同時,也是一種對慈善文化豐富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力地促進了慈善文化的繁榮。
二、慈善教育教學現狀及不足
(一)開展慈善教育的高校少
目前,開展慈善教育教學的高校多集中于上海,因而更多高校只是通過舉辦一些傳播慈善文化的主題活動,比如舉辦慈善文化節、文化周活動,舉辦愛心進校園活動來彰顯慈善的社會功能。但僅停于此是遠遠不夠的。既然作為文化,就必須有專門人才進行研究,因而,遼寧高校加強慈善教育正是歷史需要,也是對當前中國高校慈善教育不足的有力補充。
(二)慈善教育的開展缺乏健全的行動機制
慈善教育要想在學校中得以傳播,就亟需政府以及慈善組織的支持與協助,而從政府方面來說,需要政府頒布政策使得慈善教育的教學順利進行,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社會及個人通力合作,比如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慈善教育,進而推動高等慈善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此看來,對于慈善教育的培育和傳播都需要多方面的協調與合作。
(三)高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尚未構建出完整的慈善教育教學體系
高校慈善教育教學體系中對慈善文化的傳播缺乏特定教材,缺乏專業的教師指導,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甚至缺少具體的教學計劃,因而,中國的慈善教育體系尚在構建之中。正因為這些不足,造成學生對于慈善文化理論知識的掌握不足,以至慈善核心理念的形成受到阻礙,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慈善教育事業的穩步前行。
因為缺乏體系,所以教材編寫滯后。再說,學生本就有較重的課業負擔,若是沒有科學的教學計劃、完備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教學目標,只是毫無顧忌地向學生灌輸與慈善有關的理論知識,那么,面對那些對慈善核心理念仍未掌握的學生來說,只能適得其反、因而,依據學校發展情況及師資力量、學生需求等來制定慈善教育的教學體系和教材,才能有效開展慈善活動。
三、推動高校慈善教育教學體系發展的措施
要想推動慈善教育教學體系的發展,就需要構建完整的慈善教育教學體系,需要政府與社會各方協調合作,在制度上切實保障、在師資配備上予以完善,在資金投入上得到資助等等。這樣才能使得慈善文化教育在高校中得到傳播與培育。因而,在實踐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落實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切實保障制度的執行
政府對于教育有相應的規章制度,毫不例外遼寧高校對于教學實踐也制訂了各項規章制度,二者都是通過制度的保障與執行以推進慈善教育的傳播。就政府來說,制度的確立是為了慈善教育事業的切實發展提供保障;而就遼寧高校來說,確立制度則必須從學生學習效果、教學管理、教師考核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劃,使得慈善文化與學科知識密切結合,慈善理念與日常活動緊密相關,讓慈善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學全過程。
(二)切實保障教師隊伍的質量
慈善教育的順利發展離不開專業教師隊伍的支撐,因而,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與知識層面,有助于學生對慈善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慈善核心理念的應用于慈善文化的傳播。
第一,高校應培養一批精通慈善理論知識、有較高慈善素養的教師隊伍。由于在慈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慈善文化的傳播起著極為關鍵的帶頭作用,因而遼寧高校將慈善文化與教師素養緊密結合,使得慈善文化與學校教學融合起來,在教育教學的具體考核、評估體系中得以體現,自然,有著友善行為的教師或學生在考核中得到社會的認可、獲得到榮譽與成就感的精神回報,因此,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慈善行為自然地得到了鼓勵和贊賞。
第二,依據遼寧高校的學生實際需求編寫科學有效的慈善教育教材,對慈善教育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做詳細的規劃與安排。要使本身枯燥的慈善理論知識與豐富多彩的慈善實踐活動相結合,激發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慈善文化知識,在科學適宜教材指導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一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慈善知識并運用于實際工作與生活中。
第三,學校通過開設慈善教學的一系列課程而開展與慈善教育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慈善教育系列課程的開設過程中,讓學生在具有較高專業素養教師的指導下,系統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從個體到學校再到社會的慈善教育的知識,從而能夠激發他們對慈善事業的工作激情與奉獻熱情。與此同時,應充分利用學校已有基地、設備等進行慈善等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因為這些活動開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慈善活動中去,在生理與心理上都獲得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
第四,學校對于慈善教學的理論應組織和鼓勵教師加強探究,從編寫慈善專用教材、探索教學有效方法及手段、慈善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等方面,作出科學詳細的分析,從而使得理論上的探究轉變為慈善教育的動力,引導社會各方積極傳播慈善教育理念、推動遼寧高校慈善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
(三)創建慈善研究基地
建立完善的慈善研究基地,首先要深入透徹地進行慈善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分析,將對慈善教育核心理念的弘揚與慈善教育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給慈善教育事業的前進提供理論上的支持與動力。其次,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咨詢平臺,給慈善教育事業提供決策的依據。再次,結合社會各方力量,凝聚精華,建設一支高素養的研究隊伍。最后,慈善教育基地要注重對自身的建設,完善管理體制與制度,總結發展經驗與教訓,借鑒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向著慈善教育基地的發展目標不斷努力,摸索并促進高校慈善教育教學體系得以快速發展。
(四)充分調動高校學生組織,開展慈善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高校學生組織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接受教育、鍛煉能力的重要平臺。高校學生組織主要包括學生會、志愿者協會、社團三大類。這些學生群體組織在充分發揮高校學生開展慈善實踐活動和加強高校慈善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是可通過學生會開展服務學生的慈善實踐活動。學生會是高校最重要的學生組織之一,學生會各部門應加強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積極為同學們服務,并在開展各項學生活動的同時,不斷滲透慈善思想。二是可大力發揮高校志愿者協會的作用,奉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準則,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如深入社區義務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深入貧困地區關愛孤苦老人和貧困兒童等等,從而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內化慈善意識,宣揚慈善文化。三是可通過高校社團開展慈善實踐活動。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領導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學生們為了共同愛好或實現共同意愿而組織在一起開展活動,其中部分具有慈善性質的社團以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為宗旨,組織開展各種慈善活動,如愛心義賣、為重病學生募捐及到貧困地區支教活動等等。在開展慈善活動的同時,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慈善知識,助力高校慈善文化建設。
(五)積極利用校園主題文化活動開展慈善教育
高校慈善文化建設離不開校園主題文化活動的開展,通過開展慈善教育主題文化活動,可以宣傳慈善理念、弘揚慈善精神。一是可倡導團支部開展慈善文化教育主題團日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慈善意識。二是通過有獎征文、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形式開展慈善文化主題教育活動。三是通過組織專題報告會、慈善人物事跡宣講會、慈善知識講座等形式宣揚慈善理論知識。還可定期舉辦慈善愛心周、慈善愛心月活動,動員學生組建慈善服務隊,促使學生通過各種慈善活動深化對慈善理念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胡見前,王繼輝,陳桂芬.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社科縱橫,2013,(12).
[2]胡見前,王繼輝.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道德教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5,(4).
[3]石國亮,慈善文化進學校:意義、挑戰與路線圖[J].文化問題研究,2015,(2).
[4]夏建國,鄧丹萍.社團導師制的實效性研究——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創新視角進行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7,(7).
[責任編輯: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