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璇
[摘 要] 目前,我國人口城市化進程正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城市都已經成為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伴隨著人口城市化程度的不斷增加,人類對于環境和資源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增加,致使城市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如果人類希望在原有的環境中繼續生存,那么必須著力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關鍵字] 城市生態環境;人口因素;人口數量;人口素質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219(2017)05-0123-03
一、人口與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
(一)人口與城市生態環境的關系
人口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使城市成為人口的主要寄居地。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城市環境是互相促進,互相抑制的關系。
盡管由于人類的不當利用和缺乏妥善的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看到,人與環境之間和諧的一面。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對生態環境特別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而生態環境的改善又會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資源。從這個角度看,人口與環境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1]。
另一方面,人類的發展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環境。目前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水體污染、人口膨脹、空氣污染等等都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城市人口的生活狀態。
人口與環境問題之間具有異常密切的關聯,它們之間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相互激勵、相互促進。人口過多勢必會給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也會給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我國人口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有利于我們采取正確的措施來規范行為、指導實踐,促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互相協調,并最終實現社會總體的可持續發展。
(二)人口因素在城市生態環境惡化中的作用
人是城市的主要居民,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建設者,同時也是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人口的數量、素質等因素都是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因素。
1.人口數量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為現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城市化在我國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據統計,從1980年到1993年,中國城鎮人口由19140萬人增加到3335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萬人。”[2]
盡管我國城市化的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是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導致消費的大量增加。新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從城市生態環境獲取更多的資源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我國城市人口在大量增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這些資源中既包括森林、草地,同時也包括水資源等。
為了滿足新增城市人口生活的需要,人們不僅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同時還對自然資源進行了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2.人口素質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我國是比較突出的。一方面,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建國初期,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國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來推動經濟的發展。這種生產方式除了帶來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外,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資源的過度開采,環境的嚴重污染無疑都是落后的生產方式造成的。而采取這種生產方式的直接原因就是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比較低。近年,我國的人口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國家也在大力推行生產方式的轉變,特別注重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
另一方面,我國人口的道德素質也對城市生態環境產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這一方面更多地表現為公民的個人行為。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意識薄弱也是造成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居民不僅沒有做到互相監督,甚至連自我行為嚴格約束都沒有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有一些城市居民的個人行為背離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盡管這只是公民的個人行為,但在我國卻是共性的。
二、人口與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人是環境的建設者,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可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也可以保護生態環境。
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我國也不例外。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到一些人口學的要素,這樣才能實現人口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控制城市人口數量,減緩人口增長速度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城市人口數量也是相當龐大。每年城市的新增人口都要消耗大量的城市資源,同時也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在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人口數量的影響。[3]
在城市化進程中國內涌現出了一大批大城市、特大城市。這些城市人口數量龐大、人口密度高,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也尤為突出。
為了使城市的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改善,我國已經采取了一些限制城市人口的措施。戶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鄉人口的流動,緩解了城市人口急劇增加。限制城市居民生育子女數量的計劃生育政策也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人口的增長速度。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又不能以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條件。
當然,我國的戶籍制度和計劃生育政策都不是為了阻止城市化的進程,而是使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速度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相適應,這樣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因此,要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必須嚴格控制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穩定城市的低生育水平,逐漸減緩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減輕城市生態環境的負擔。
(二)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必須考慮人口素質的因素。目前,我國的城市居民科學文化素質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完全有條件推行“集約型”的生產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人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于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對于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地保護。人口的素質同樣也影響了消費的方式。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偏低不僅使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開發,更使社會生產過度依賴一些容易開發的資源,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
另一方面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必須考慮到城市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環保意識”。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措施只有符合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時才能起到它預期的效果。而我們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是,目前我國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仍然有待加強。[2]
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河北省石家莊市政府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市區修建了一條民心河,這在一個內陸城市應該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然而,在民心河竣工不久,問題就暴露出來。盡管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章程,違規入水游泳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為了改善河流的生態系統,管理部門在部分河段投放了魚苗。這些魚苗也引來了市民的捕撈。這些都說明了我國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加強。
只有充分考慮到城市人口的環保意識,改善環境的措施才能夠收到預期的效果。除了增加教育投入,普遍提高城市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外,更要在城市居民中大力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和技術,使大多數人能夠樹立正確的資源利用觀和環境保護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不文明現象。[5]
(三)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
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必然會對資源的開采加以限制,但是又不能夠以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條件。這樣就需要我們采取更新的技術或者開發更新的能源,既不會是城市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又能夠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是社會的進步。
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作為環境的建設者,人自然是改善環境的最積極、主動地因素。因此,人口的數量和素質的提高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首要環節。
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人類必須從自身出發,發現問題的根源并尋求解決的合理途徑。只有合理的解決資源、環境的問題,實現人口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軍紅,余國營,王慶改.人口與環境關系的再認識[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1).
[2]陳作貴.中國的人口與環境問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5,8(3).
[3]張坤民.淺談人口與環境[J].人口與計劃生育,1994,(6).
[4]趙 崴.論樹立人口環境道德觀[J].理論觀察,2008,(1).
[責任編輯:梅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