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



[摘 要] 以往研究將廢棄家電回收與家電新品銷售割裂開來,但據我國施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時期數據可知,廢棄家電回收對家電新品銷售起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回收量可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品牌市場容量;二、回收價格能刺激置換類家庭進行消費,就上述兩種情況利用經典壟斷模型分別進行研究,進一步揭示廢棄家電回收與新品銷量間的關系,從回收廢棄家電可增加制造企業利潤的角度鼓勵制造商直接參與廢棄家電回收。
[關鍵字] 品牌制造商回收;再制造 EPR;壟斷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219(2017)05-0105-07
一、引言
隨著工業化浪潮席卷全球,電器電子垃圾已成為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垃圾之一。作為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大國,我國每年都會新增數量龐大的電器電子垃圾,2015年,我國廢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機和微信計算機(簡稱四機一腦)的理論報廢量超過1.26億臺,同比增長9.23%[1]。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不斷惡化和資源的不斷衰竭,如何有效回收處理數量如此龐大的電器電子垃圾已經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國政府做了諸多努力。例如,從2009年6月1日起至2011年底,我國實行了“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此政策不僅促進了城市居民的消費也對正規回收處理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扶持作用。2011年1月1日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一下簡稱《條例》)生效,《條例》中明確提出鼓勵生產銷售企業直接參與回收,為了讓正規回收處理企業利益得到保障,我國設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于2012年9月開始向生產企業收繳基金,向納入WEEE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處理企業下發補貼。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將其置于總體布局的高度。2013年,十八界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國家制定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相關企業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在回收處理電器電子垃圾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截至2015年底,全國進入WEEE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處理企業共計109家,年拆解能力超過1.33億臺。2015年,四機一腦的實際拆解處理量達到7500萬臺左右,同比增長6.84%[1]。
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原則(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是由瑞典德隆大學的托馬斯教授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該原則已被世界上很多國家所采納,取得了諸多喜人成績例,如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回收廢棄家電再利用的比例可以達到80%。而我國的這一數字只有不到20%,另外,在我國長期的實踐中存在電器電子垃圾回收不暢等問題,大量電器電子垃圾流向非正規處理企業[2]。非正規處理企業處理工藝不符合環保要求,廢水、廢氣隨意排放,嚴重危害周邊人群的健康和周邊的環境質量[3]。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很少有制造企業直接參與到廢棄電器電子回收工作當中。
制造商直接參與廢棄家電有諸多好處。例如,可以保證產品生產源頭的環保化,方便消費者在選購新產品時交還廢舊產品,制造商可以從廢棄家電中提取可用零部件,既節約資源,又降低再制造成本。但為何制造企業不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廢棄電器電子的回收中呢?
本文將從品牌制造商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探究如何激勵制造商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廢棄家電回收工作當中。
二、文獻綜述
廢棄家電回收管理既是環境問題,也是資源問題。所以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已經有諸多學者在此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國外,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在回收廢棄家電方面起步早于中國,很多經驗值得我國借鑒,為解決國內廢舊家電回收再利用問題很多國內學者做了此方面的研究。向寧、梅鳳喬等[4]研究了德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的管理經驗,得出德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的五方面特點:強調物質循環的管理理念、可操作性強的法律保護、清晰的責任分工與界定、以信息流管理為基礎的實施機制、重視參與者意見的交流與反饋機制。值得我國參考借鑒。杜歡政等[5]研究了世界各國/地區EPR制度,認為各國家/地區具體采用的政策工具和項目設計存在較大差別,總體來說在發達國家、地區以廢棄物管制為主,集中在消費環節的控制;而在發展中國家、地區則以資金機制為主,面臨非正式部門的管控問題。
在回收渠道建設方面也有很多研究。SAVASKAN等[6]分析了在競爭條件下,電子廢棄物由制造商回收和零售商回收對供應鏈利潤的影響,發現生產商回收的利潤僅與其努力程度有關,而零售商回收的利潤與零售商間的競爭相關。鐘永光、徐兵等[7]采用二層規劃的方法,研究了如何激勵生產商參與回收廢棄家電及電子產品,設計出了根據差額征收懲罰費用的激勵機制,可有效的激勵制造商參與回收。張克勇等[8]研究了零售商在競爭環境下由第三方回收企業負責回收的閉環供應鏈系統的協調策略。揭示了現實中回收工作大多由第三方回收商負責實施這一基本現象。黃祖慶、易榮華等[9]分析了第三方負責回收的再制造閉環供應鏈決策結構的效率問題。向寧、梅鳳喬等[10]研究了中國廢棄家用電器回收渠道的問題,得出只有逐步強化公共事業部門回收,動員和開發零售商回收才能有助于解決困擾中國的廢棄家電回收渠道不暢的問題。蔡毅、田暉[11]在深入調研廢棄家電行業的基礎上,梳理了我國現存的不同回收主體的多種回收渠道以及相同回收渠道間不同的回收模式,給出了構建多渠道回收體系的政策建議。其中明確提出未來我國應大力支持推動零售商以舊換新的回收模式。付小勇、朱慶華等[12]研究了基于逆向供應鏈間回收價格競爭的回收渠道選擇策略問題。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對正規回收處理企業起到積極作用,所以該機制的相關研究也頗多。劉慧慧、禹春霞等[13]研究了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回收管理企業的以舊換新機制。劉慧慧、黃濤[14]研究了家電以久換新政策中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效果與改進體系,分析了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利弊,鼓勵生產銷售商與正規回收處理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提出的環保積分制模型可有效的促進正規回收渠道的發展。計國君等[15]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研究了三種回收模式的對比,發現三種回收模式中制造商回收的社會福利最大,圍繞制造商建立的回收網絡體系也最有效率。童欣等[16]指出,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結束后,有資質的回收處理企業又將陷入回收量不足的困境,因此,有必要貫徹EPR原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