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寶
摘 要:我們的教育不光是要教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積極的生存心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用鼓勵去化解學生的恐懼,用溫暖去焐熱那顆孤寂的心,用愛心去扶助他們健康的成長。本文通過分析農村小學表現異樣孩子的現狀、成因、危害,提出尋求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情況特殊;找到癥結;用心呵護;耐心等待
我們的教育不光是要教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積極的生存心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用鼓勵去化解學生的恐懼,用溫暖去焐熱那顆孤寂的心,用愛心去扶助他們健康的成長。并請相信每個學生都是一粒種子,他們都有發芽、開花的可能,只不過有的可能開在初春,有的可能開在晚秋,需要我們精心呵護,耐心等待。
我本人長期在農村小學任教,經常接觸到一些情況較特殊的孩子:有的貪玩厭學;有的孤僻冷漠;有的自卑膽怯….他們常成為不受待見的孩子。究其原因,孩子身上暴露的問題和家庭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孩子的生活離不開家庭,家庭的氛圍以及變故都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很大影響,壓抑的環境會使孩子性格變得孤僻、不合群,甚至冷漠倔強,久而久之會與人產生對抗的心理,容易走向極端。
我們班的王穎同學,對學校開展的任何活動都滿不在乎,哪怕是上體育課,她也像是個過路人,問其原因她總說“沒興趣”。一次作文課上,我要求同學們寫一篇命題作文“我最喜歡的一個人”,從不積極發言的王穎居然站起來一本正經地問道:“老師,我可不可以寫我最討厭的一個人?”為了給她一點鼓勵,我當即同意了她的請求,并把這次作文要求改為讓學生自由命題寫。從王穎交來的作文中,我大致了解到這些情況:該生從小隨爺爺奶奶生活,是奶奶一手把他帶大的,雖然奶奶對她疼愛有加,但她內心并不快樂,因為她的爺爺脾氣暴躁,動輒發火,當著孩子面口無遮攔,惹得孩子對其十分反感,她內心充滿了對爺爺的怨憤。而且我也發現每當爺爺來校接她回家時,她都表現得很冷漠,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歡天喜地的。她的爺爺也總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厲言厲色的訓斥她,而她也會毫無懼色地反擊爺爺。她還多次在日記中寫下爺爺讓她討厭的言行。了解到王穎的情況后,我多次上門與孩子的爺爺奶奶溝通、談心,請他們多為孩子的內心需求著想,盡力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我還把孩子寫到家事的日記和作文悄悄拿給他們看,讓他們心理受到觸動,從而引起反思。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我欣喜地發現,王穎同學不再像以前那樣冷漠、好斗了,變得活潑開朗多了,大家都夸她越來越有女孩樣了。
缺乏約束的孩子,往往自制力比別的孩子更弱,更容易做些不盡人意的事,也就難免不受歡迎。對這類孩子我們必須理智對待,如果任其放縱或一味責備、厭煩,那只會促使他自暴自棄,甚至對他人、對社會產生仇視情緒。
學生程勝是我從三年級帶起來的,在他兩歲的時候父親遭遇車禍不幸離世,不久在外打工的母親就遠嫁他鄉了。奶奶由于走不出老年喪子的沉重打擊,精神出了問題,逐漸喪失了自理能力。而爺爺本來就有嚴重的哮喘病,再加上一家人生活的壓力,老人家實在沒有多余的精力來關注孩子。由于缺少有效的管教,缺失親情的關懷,我發現他的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多: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越來越不寫作業了;個人衛生較差,同學們都不愿意接近他;調皮、好動,無法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愛搞惡作劇;對集體活動冷談,缺乏參與意識……對這樣不受待見的孩子,如果我們任其放任,不去拉一把,其結果勢必會造成他猶如越長越歪的小樹。怎樣去幫扶這棵樹苗呢?我通過觀察,和他交流,走訪他的家庭,發現該生的內心盛滿了孤單和自卑,沒有父母一直是他心里無法排遣的痛,自己的想法、需求都無處訴說,長期以來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別的孩子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還有其他長輩或親人的關懷,而他沒有,孩子的內心深處非常的寂寞。加上平時在學校又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面對大家的關心、幫助,他很排斥,于是班里的活動漸漸少了他的身影。平時家庭疏于管理,自控能力又差,他就如同脫韁的野馬,我行我素。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我決定從家長和他本人入手。我設法聯系到他在外地的媽媽,與她建立微信聯系,我把孩子的現實情況以及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詳盡地告訴了她,希望她能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平時多打電話回家關心自己的孩子,再忙再遠也要抽時間回來看孩子,給他買上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放長假時也應接孩子去她家住住,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有媽的溫暖。告誡家長,對這樣的孩子一定要耐心再耐心點,孩子犯錯誤時不要粗暴的打罵,要講究方法,要及時糾正,給予鼓勵。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慢慢改正。
在學校里,因為該生的情況較特殊,作為班主任,我對他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孩子在學習上困難大,我就安排多名小助手輔導他,熱情鼓勵他放下思想包袱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還教他借助工具書和網絡查資料,養成愛學習的習慣。開展集體活動時,我本人積極參與其中以帶動他,我會在他小小的進步后給予表揚,幫他找回自信。發現他的問題,有策略地提出,并幫他改正。讓他盡快融入班集體,找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教育的秘密在于愛,沒有愛的教育,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愛學生,才能接納學生,教育過程中你才會有耐性和韌性。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用融合濃濃情感的批評來引發學生的道德感,用飽含寬容與理解的批評給學生留一個改過的機會,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正因為有些孩子從小缺失親情的溫暖,缺少家庭的關懷與愛護,而他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應竭盡全力幫助這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愉快的學習。當然等待收獲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我們施教者耐心,再耐心點,不急躁,不氣餒,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