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鑫
[摘 要] “互聯網+”的本質是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能夠將各個行業與互聯網充分融合。因此,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不僅需要對互聯網予以高效應用,而且需要以環境設計教學目標為基礎做好相應的教學改革。基于此,重點就“互聯網+”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該專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字] 互聯網+;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219(2017)05-0069-04
前言:環境設計專業又稱為“環境藝術設計”,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新興的藝術設計門類,但是它并不局限于藝術設計范疇,而是融合了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等多學科內容。該專業注重從設計方面入手,來促進人工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多種元素的應用讓建筑和環境空間能夠完美結合。隨著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如何利用互聯網對環境設計專業開展更為高效的教學,如何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能夠與時代和社會結合則成為高校教師所要考慮的重要內容。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探索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互聯網+”的背景
2012年11月,“互聯網+”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指以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作為媒介,將互聯網與各個行業進行結合,尋找行業發展方向。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更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擴大了“互聯網+”的效應,使“互聯網+”成為了近兩年各類行業創新發展中的熱門詞匯,推進了社會中的各個行業的發展,如公眾所熟悉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交通”等,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消費方式。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從專業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將“互聯網+”思維引入教育中,也成為高校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和改革方向,尤其是目前高校大學生的主要群體是伴隨著計算機和網絡長大的“90后”,他們與電腦、手機、互聯網等信息化產物的接觸更為頻繁,其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也不斷被互聯網科技所影響,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將教育與“互聯網+”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摸索出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落后
依照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環境設計專業在教育理念融入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很多時候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傳統,多是依照已有的設計理念、現有教材等開展教學,在教材之外的拓展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難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也不能讓學生了解到本專業的時代發展性,而這種沒有緊跟時代的專業教學,會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難以真正應用到實踐之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會造成阻礙。
(二)與社會聯系不緊密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開展應當與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有著緊密關系,因此,社會的需求可以促進專業課程的合理設置,而課程教學內容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也讓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角度來探索更為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當前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在與社會關系緊密度方面存在一定“縫隙”,很多時候教師所教授的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之中難以真正開展,那么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則成為“紙上談兵”,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三)師資隊伍單一
環境設計專業教師隊伍應當由雙師型、實踐型教師所組成,通過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來給學生教授具有實用性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重要的理論基礎,并讓理論學習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但是,依照當前的情況來看,本專業所應用的教師更多的還是具有理論基礎的教師,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雙師型教學模式還沒有完全融入到專業教學之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具有“空中樓閣”之嫌。
三、“互聯網+”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變革途徑
(一)理論教學
1.網絡資源。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來進行理論的滲透,并讓學生對設計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既能夠接受教師的理論傳授,又能夠通過自我能力的展現搜集到更多的、可用的資源來充足專業的設計需要。
首先,院校本身要能利用互聯網自建網絡資源,通過校內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素材,使學生利用校內網絡資源掌握更多的環境設計專業知識,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網絡視頻和課程,既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能更好地查漏補缺,完善教學內容。其次,院校還要注重對校外網絡資源進行充分而詳盡的利用,可以通過國內外網站的鏈接,選取優秀的設計案例進行展示,同時將優秀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網絡課程收錄到資源建設中,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更為多樣化的設計知識。
2.教學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從學習方式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還要從學生本身的角度出發,提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方案,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由于環境設計專業的招生范圍比較廣泛,同一專業的學生其學習水平、學習興趣點、學習基礎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善就顯得極為重要。
第一,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仍要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傳統教學模式來夯實學生基礎,讓學生的基礎理論得以系統構建。第二,可以依托于“互聯網+”,將更為先進的教學模式,如微課等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并逐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讓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相輔相成,彼此配合,逐步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這種授課形式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學生收集設計資源、迸發設計靈感。第三,教師要注重通過微信、QQ等通訊軟件強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線下時間進行實踐和學習,而老師則可以隨時隨地的對學生進行指導,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endprint
(二)實踐教學
1.教師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發揮了指導性的作用,其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及自身的實踐能力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中,只有實踐能力強、經驗豐富的教師才更好地對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因此教師師資隊伍構建也是提高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效果的重中之重。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更新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合理的信息化教學方法,構建教學內容,讓教師的理論根基在實踐中得以應用,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第二,教師要能夠將互聯網的各種優質資源融合,利用互聯網思維分析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學生學習過程中行為和問題等,有針對性的開展實踐教學;第三,院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層次、年齡、知識水平等不同來利用互聯網為教師提供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2.學生方面。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才能將理論知識得以更好地應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實踐教學開展中,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多樣化的實踐模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一方面,院校可以結合專業特點組成設計工作室,讓學生成為工作室的主體,而教師則主要利用互聯網承接實際設計任務,既能讓工作室成為重要的校內實訓基地,又能通過互聯網使學生提高實踐技能并能產生效益,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訓中。這種實踐教學模式還能夠讓教師隨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結合學生的情況進行跟進指導。另一方面,院校要注重與社會企業的合作,構建網絡實踐教學平臺,可以在教學平臺進行線上教學、解疑答惑、在線測評等,既能讓學生了解企業所需、社會所要,將所學習的環境設計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還能幫助學生能以切身實踐掌握自身不足,促進學生學習自覺性的發揮,又能利用網絡實時反饋學習成果,完善實踐模式。
四、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逐年加快,人們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專業素養。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能使各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更好地交流探討;通過變革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通過完善實踐教學方法,可以將學校與社會結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環境設計人才,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霍 丹,李曉慧,都 偉,唐 建.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的環境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 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01).
[2]楊 鋼. 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工
作室制人才培養策略的再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6,(13).
[3]薛 巍. “互聯網+”背景下民辦本科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方向課程教學模式與改革策略[J]. 現代裝飾(理論),2016,(06).
[4]梁旭方.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以長春理工大學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責任編輯:曾 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