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麗 楊小華
【摘 要】本文對同輩壓力的概念、特點及其與教學之間的關系進行界定、分析和概括,并就如何發揮同輩壓力對教學的助推作用提出善于利用從眾心理、靈活運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實施課前輔導形成學習鏈等做法,以期給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同輩壓力 中學生 教學 助推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098-02
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是指同輩人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是影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不可忽視的因素,它既會產生積極效應也會帶來消極影響。心理學、教育學領域對同輩壓力的產生及對青少年的影響和應對策略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就如何控制同輩壓力的負向功能,發揮其正向功能,以利于中學教學的研究卻不多見。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使同班中學生之間的同輩壓力成為中學教師教學的助推器進行了探索,以期給各位教師提供參考。
一、同輩壓力及其特點
心理學上認為,壓力是一種內部的精神掙扎、緊張和焦慮,甚至涉及感知到危險或傷害時的驚恐。壓力多種多樣且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工作壓力、人際壓力等,同輩壓力就是其中之一。同輩就是與你年齡相仿的人,同輩壓力是指因為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隨著此概念外延的拓展,它還包括同輩(即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同輩壓力呈現“經常的、無形的、強大的和雙向的”特征。在與同伴生活和交往的過程中,個人不經意間的想法或者與同伴間的對比,都會對個人產生無形的心理壓力;同輩群體對個人施加影響,會促使個人改變其態度、價值觀或行為準則使其遵守團體規范,常表現為個人強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故同輩壓力雖是無形的,但對個人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卻很強大;同輩壓力也是雙向的,既會產生積極效應也會帶來消極影響,積極的一面可以概括為有壓力才有動力,消極的一面則表現在同輩之間由于對比而產生的自卑、孤獨、盲目跟從或者自傲自大等心理。
二、同輩壓力與中學教學的關系
同班中學生之間年齡相近,皆屬于同輩,他們之間的同輩壓力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現為在學習過程中的你追我趕、激烈競爭,以及在交往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及盲目跟從、放棄學習等行為傾向。例如,一個平時不愛學習的中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讓他和同桌在學習中互相借鑒,考試中互爭高下,結果同時促進了這兩名學生的學習進步;再如,一個“高分低能”的中學生,一方面,由于其考試分數很高,容易產生沾沾自喜或自高自傲的心理;另一方面,他對一些生活或者文體等技能卻一無所知,以至于在生活過程中因為這些短板而被同伴排斥,最后甚至因為這些不足而產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每位學生都想融入班級圈子并希望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歡迎,以至于在無形中產生了壓力即同輩壓力,受同輩壓力的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教學。可見,同輩壓力對教師教學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如何正確處理同輩壓力與教學的關系成為教師面臨的難題。
鑒于此,筆者認為中學教師需要從現象看到本質,在正視同班中學生的同輩壓力的具體表現和特點的同時,要善于在教學中調節和疏導他們之間的這種壓力,發揮其積極效應,使其成為教學的助推器,讓中學生成為這種壓力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三、讓同輩壓力成為中學教學的助推器
學習成績是中學生成長經歷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習競爭貫穿整個中學學習階段。緊緊圍繞學習與競爭這一主題,充分利用從眾心理,小組合作學習中做到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靈活運用,再輔以課前輔導,形成學習鏈,最終實現變同輩壓力為中學教學的助推器的目標。
(一)善于利用從眾心理
班級就是一個大的學習“場域”,學生身處其中,身邊同輩群體的學習態度就是場域中的“學習磁場”,干擾著自身的主觀意愿與判斷。從眾心理和同輩壓力的作用是這個學習磁場形成的關鍵因素。要利用好這學習磁場,就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中學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開展豐富多樣并且內容積極向上的班會活動(如正確面對壓力、有效學習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和融入班級,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班風。另一方面,利用班集體中核心人物的力量,班主任、班干部、班級各類小群體的領袖都是一個班級里的核心人物,他們的言行容易使班級群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注意言傳身教,并且要鼓勵學生干部努力維護班風,成為班主任的左右手;同時適當引導班級各類小群體領袖成為學生骨干,提高其學習自覺性與自律性,引導其發揮在群體內的正面示范作用,強化小團體的學習氛圍;再發揮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的榜樣作用,引導班級的每個學生“從眾”——向優秀的同學看齊,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最后,在從眾心理和同輩壓力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就會跟隨大眾,不斷提高自己。
(二)靈活運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小組學生之間的競爭,利用學生競爭的方法可以形成有利于教學的團體氣氛,因此中學教師多采取該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實際開展小組活動時,教師往往會面臨“該如何分組、何種分組方法更好”的難題。在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方法大致有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同質分組即同一個小組內,學生成績水平相當;異質分組中小組成員間的成績水平差別較大。顯然,異質分組可以實現智力互補和資源共享,達到知識在不同學生之間傳、幫、帶的效果,因此平時課堂多采用異質分組,但異質分組也容易形成一些優秀的學生唱獨角戲的局面。相反,在同質分組中,學生的成績水平相當,地位和所處環境更為相似,更是“同輩”,產生的同輩壓力更強,他們可能由于同輩壓力而你追我趕,努力超過自己的同輩。試想把一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放在異質小組中,他看到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表現得比自己好,可能會無動于衷,而看到一名原本和自己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學表現得比自己好,他可能會感到有壓力且很不服氣,從而參與競爭。因此,在利用同輩壓力,把壓力變為動力,觸發學生參與競爭的心向上,同質分組效果會更好。據此,平時上課,我們不妨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狀況,靈活運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形成有利于教學的團體競爭氣氛。
(三)實施課前輔導,形成學習鏈
這里的課前輔導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后輔導而言的,實施對象主要是學困生(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對學困生而言,課后輔導相當于“亡羊補牢”,即上課結束后,他們對教學問題不懂,或出現了學習上的問題,從而詢問老師,老師再實施輔導,這時候他們是帶著失敗的心情進行學習的;而課前輔導,首先為其鞏固學習新知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并教授他們預習新知的方法,從而排除在上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上課時,他們對所要講授的知識已了然于心,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此時,學困生自信的表現引起了班里其他學生的注意,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感到緊迫,在同輩壓力的作用下,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了保持自己的水平不被超越,會更加自主地進行課前預習,他們的積極跟進,在班級學習中產生了鏈狀效應,進一步帶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因此,課前輔導不是“亡羊補牢”而是“笨鳥先飛”,甚至是捷足先登,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和同輩壓力的積極作用下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盡管同輩壓力的大小在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性別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同輩壓力的存在及其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影響不容忽視,應如何充分發揮班集體中同輩壓力的積極效應,使學生成為同輩壓力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是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教育中的“沒想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甘紅纓,蘇 煥.中小學生同輩群體壓力的引導[J].教學與管理,2011(33)
[3]唐 曦.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5
【作者簡介】楊曼麗(1994— ),女,漢族,廣西人,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學習方向為學科教學;楊小華(1960— ),男,漢族,廣西人,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生物學學科文獻信息組織和管理、挖掘和分析,以及該學科專業知識轉化。
(責編 羅汝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