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階段,呈現出中高速、優結構和新動力等主要特征,對我國當前勞動關系的構建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經濟社會轉型期,勞動關系矛盾凸顯,如勞動爭議、勞資糾紛等各種矛盾頻繁出現,勞動力數量的減少進一步激化矛盾。因此,工會必須正確認識現階段勞動關系面臨的新挑戰,并通過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發揮好導向功能;深化工會制度改革,為工會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條件;提升工會干部素質,增強工會履職能力等路徑來推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以順應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關鍵字] 經濟新常態;工會;和諧勞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 D4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219(2017)05-0079-05
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勞動關系和諧與否不僅關乎廣大企業和職工的切身利益,更是關系到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和諧的勞動關系有利于維護企業和廣大職工的利益,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反之,不和諧的勞動關系會對此造成阻礙。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期,勞動關系中的矛盾凸顯,損害職工利益的事件頻繁發生。因此,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而基于共同利益而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工會,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企業職工權益的代表,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過程中,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其工作機制,進而有效的發揮其作用。
一、正確把握經濟新常態
(一)經濟新常態的提出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初次提出了“新常態”這一觀點:“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時,正視了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
(二)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基于對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正確把握,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提出“經濟新常態”這一概念的同時還對其主要特征做了明確闡釋,指出可以從發展速度、發展動力和發展結構等三個層面進行把握。習近平同志還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1] 141。因此,要正確把握經濟新常態,積極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要全面深刻的把握其特征。
1.從發展速度上看,經濟增長由高速到中高速的轉變。新常態下的經濟,與之前的發展模式相比較,首先表現在發展速度上存在下降的趨勢,我們也可以把這一時期稱為經濟換擋期。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平均達到9.5%)。2012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呈現出不斷下滑的趨勢,其中2013年的增長速度為7.7%,2014年的增長速度為7.4%,2015年的增長速度首次“破7”,跌至6.9%。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呈現下滑趨勢,但不可能一下子就降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也不會保持以前那樣的高速水平;而是要保持中高速的發展水平,這樣才能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
2.從發展動力上看,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1] 151面對傳統的依靠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認識到創新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手段,適時提出創新發展驅動發展戰略,促使其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不斷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強國。
3.從發展結構上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以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拉大、三大產業發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擴大等一系列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調整并優化升級經濟結構。在產業結構方面,不斷加強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第三產業成為產業主體,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城鄉區域發展方面,繼續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強城鄉發展的協調性。在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努力增加勞動收入,有效的控制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使得發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中國經濟發展經歷“經濟新常態”這一階段,能夠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不竭動力和支持。但是我們要正確把握和認識“經濟新常態”,清醒的認識到雖然“經濟新常態”將推動我國經濟更好的發展趨勢,但是還是需要我們要努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避免經濟增速的持續低迷。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實現勞動者的全面發展,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努力構建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二、經濟新常態下勞動關系的新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和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勞動關系問題。而且,與經濟社會轉型和勞動力市場變革相適應,勞動關系的形態及其調整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并呈現出市場化、制度化、群體化、國際化特征[2]。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對落后產能進行淘汰,勞動關系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使得勞動關系的協調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
(一)勞動關系的矛盾更加緊張
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勞動關系矛盾趨于緊張化。第一,勞動者收入分配比例下降。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出現,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 中高速,不利于勞動收入占比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還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勞動者勞動收入不斷降低的趨勢。由于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比例關系是勞動關系的最主要體現之一,勞動者收入下降導致收入分配狀況惡化,在某種程度上會加劇勞資矛盾。第二,就業壓力增加和就業質量不斷下降。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企業面臨趨緊的市場環境,往往會使就業質量受損,一個突出表現是加班時間的延長,而且很多企業是不支付加班工資的,或沒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足額支付加班工資[3]。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勞動者的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增加工作壓力,損害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使得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大大受損。第三,勞動爭議頻發,勞資矛盾凸顯,導致勞動關系緊張化。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勞動者訴求的多元化,勞動爭議和勞資糾紛發生的頻率增加,嚴重程度加劇,近年來與之相關的群體性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某些政府部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犧牲勞動者權益的事件頻頻發生,政府極力維護資本方的利益而忽略了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嚴重影響了勞動者的利益訴求,造成勞動關系緊張化。endprint
(二)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
由于我國生育率長期保持較低水平、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了減少的趨勢。2012年,我國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相對于2011年減少了345萬,比2011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從2012年開始至今,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分別比上一年減少244萬、371萬和487萬,這意味著人口紅利在持續減少,同時也意味著勞動力的供求矛盾也在不斷激化。
勞動年齡人口的不斷減少,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加之用工短缺現象的客觀存在,導致近年來民工荒頻頻發生,勞動成本也在逐年上升,為新階段經濟建設與發展提出了嚴峻考驗,將嚴重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步伐。
(三)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對工會維護職工權益提出了新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的調整突出表現在二、三產業的結構變化上,其中2013年第三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增速仍然高于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高。2015年,我國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對工會的組織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據國際經驗,我們發現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工會組織化程度的下降。因而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對我國工會提出了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用工處于一種靈活性很強的狀態,勞動者流動性大,對企業用工的規范化和執法監管能力突出了新挑戰。
三、工會在經濟新常態下推進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路徑選擇
在經濟新常態下,還是像過去那樣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再也行不通了,現階段更應該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經濟結構的優化。一個國家是否有和諧的勞動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生產效率,進而影響其經濟增長質量。在我國,勞動關系和諧與否還關系到當前的經濟發展能否適應經濟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而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推進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會要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發揮好導向功能;深化工會制度改革,為工會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條件;提升工會干部素質,增強工會履職能力。
(一)工會要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發揮好導向功能
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不可避免的會引發更多的勞動爭議和勞資糾紛,增強勞動關系的對抗性,這些新挑戰就要求政府和工會以平穩的心態積極應對。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勞動關系矛盾,從根本上看是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矛盾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因此政府要對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充滿信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發揮其調節勞動關系的作用。同樣,在新形勢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會要尊重勞動關系規律,不能進行過多的干預,積極配合好政府的工作。經濟新常態下,新媒體發揮作用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因此在廣泛運用書籍、報刊、雜志的基礎上,通過網絡、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鼓勵廣大工會工作人員和勞動者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關于經濟新常態的內容,教育廣大勞動者更好的了解新常態、認識新常態和把握新常態,從而在勞動中更好的適應新常態。
(二)深化工會制度改革,為工會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條件
2015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于我國國情和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頒布了《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明確指出: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經濟新常態下,亟需健全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和勞動者訴求表達渠道。因此,根據《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當前中國存在的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現狀和特點,構建符合其發展的工會組織形式、職能和管理權限。創新工會組織形式,建立勞動關系溝通協商制度,由勞動者和企業雙方代表組成,共同協商解決勞動關系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積極主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會積極承擔協調勞動爭議、勞資糾紛問題,積極表達勞動者的利益訴求,真正扮演好工人利益代言人這一角色。同時,工會在不同所有制企業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其制度化,從而保障其有效實施,更好的發揮工會作用,協調好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系。
(三)提升工會干部素質,增強工會履職能力
適應經濟新常態下勞動關系面臨的新挑戰,增強工會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強工會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工會干部的綜合素養,使工會真正成為學習型、服務型的群眾性組織,代表廣大勞動者的利益和訴求。
首先,工會干部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理論素養和業務素質。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上級工會組織要經常組織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活動,努力做好企業的工會干部培訓工作,增強工會干部的業務素質,提升他們解決勞動爭議、化解勞資矛盾的能力。其次,工會干部要創新工作理念。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際、國內環境,準確把握經濟新常態下勞動關系變化趨勢,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權觀,增強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的觀念,以先進的理念引領工會工作的開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與利益訴求。最后,工會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作為工會干部,要經常性地深入廣大勞動者群體中,廣泛聽取勞動者的心聲,真誠關心勞動者的疾苦,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同時,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廣大工會干部做到廉潔自律,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不為個人謀私利,集中精力為勞動者群體辦實事,做勞動者的代言人。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注重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的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驅動力也發生了變化,同時也給我國勞動關系帶來一系列新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工會應更加堅定信念,科學認識、準確把握新常態,積極適應并主動服務新常態;主動應對新形勢下勞動關系中存在的各種各樣問題、矛盾與挑戰,推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同時,工會還要創新觀念,開拓創新,帶領廣大勞動者團結奮進、適應新常態、順應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賴德勝,李長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和諧勞動關系構建[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
[3]賴德勝,孟大虎,李長安,王 琦.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的工作時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譚曉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