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
【摘 要】本文分析問題教學法對提升高中學生歷史能力的作用,由此提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可操作性的三項應用策略,以供高中歷史教學參考。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歷史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115-02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提升學生的歷史能力,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即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高中歷史教師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進行不斷地試驗。在這些教學方法中,筆者認為問題教學法是最基本的,也是較有效的。下文將從教學法的概念出發,探究問題教學法對提升高中學生歷史能力的作用,并對高中歷史教學法的運用問題提出一些應用策略。
目前,教育界對問題教學法的定義還未達成共識,教育研究者對其有不同的認識,但是對問題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持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問題教學法可引導學生探究教學內容,并利于教師提升教學效率。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和閱讀文獻的方法,認為問題教學法應從兩個方面解釋:(1)教師層面。問題教學法是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學生可完成的一個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查找資料、設計實驗、對問題進行探究。這個解釋是從教師組織教學的層面上理解的,對教師運用問題教學法組織高中歷史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2)學生層面。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學生同樣也可以提出問題,這和傳統教學中僅由教師提出問題是不一樣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則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一、問題教學法對提升高中學生歷史能力的作用
問題教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為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提升。這個過程符合學習者學習知識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習者獲取知識。在問題教學法的許多環節中都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能力,下面分為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目前,基礎教育中比較缺乏的是對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而發現問題又比解決問題重要,也比解決問題要困難。目前,教育界所提倡的創新能力的基礎便是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國人才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與基礎教育中缺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有關。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有必要將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實施問題教學法的第一步便是提出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作為示范,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問題是一個好問題,或應該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找到問題,如何組織語言等問題。因而,問題教學法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最基本方法。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需要結合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資料收集整理的能力等。問題教學法的主體部分是學生探究問題,這個過程是開放、自主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收集相關信息、整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等。長期的訓練可以提升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運用問題教學法培養的學生思維活躍,這些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會自己去思考探究問題的方式,然后自主解決問題。而運用常規教學方法培養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是等待老師解答,缺乏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可見,問題教學法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中新課程理念將合作學習提升到了一個高度,因為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質是現代人才不可或缺的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問題教學法常先由教師提出新穎的問題,然后由多個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以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問題教學法中組織學生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的體驗和訓練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節。可見,問題教學法的訓練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通過上述探討,讀者可知問題教學法對提升高中學生的歷史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下面探討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
(一)設計趣味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質量高的問題直擊教學內容的本質,學生通過探究可以完成學習目標。質量高的問題有較強的趣味性,趣味和興趣是吸引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前提。所有學生都不喜歡枯燥無味的問題,所以教師需要設計趣味性強的問題。提升問題的趣味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覺得所要研究的問題是有意義的;二是運用各種對比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增加問題的趣味性。比如,筆者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時,展示了兩幅圖片,一幅圖片反映清代民間犁田耕作的場景和手搖紡織的場景,另一幅圖片反映同時代英國工廠生產的場景。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從這兩幅圖片中,同學們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與歐洲的經濟結構有何不同?”教師運用圖片將中英兩國進行直觀的對比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鼓勵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需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讓學生有信心去找問題和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教師也要肯定學生的努力,并給予適當指導,而不是否定學生的問題。鼓勵的方式多種多樣,首先是語言的鼓勵,比如說:“你們一定發現了不少問題吧?能不能將你們的問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呢?”教師的鼓勵也可以是肢體上的,比如在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展現出傾聽的動作和表情,讓學生感到教師是重視他的問題的。比如,筆者講授《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時,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問學生:“你們已經閱讀了教材,那么你們能不能提出一些問題呢?”接著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并將這些問題當場投影在課件上進行展示。有的學生提問:“北京大學為什么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基地?”有的學生提出:“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民主和科學的內涵是什么?”這些都是比較好的問題,筆者及時給予了表揚。另外一些學生提出:“新文化運動是什么?”這個問題較為含糊,難以準確作答,但筆者還是給予了肯定,并要求學生今后提出的問題要小而精。
(三)小組探究問題,形成多元建構空間。問題教學法的主要過程是探究解決問題。筆者一般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問題。小組合作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并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能力。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教師不宜干預過多,以免減少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比如,筆者教授《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內容時,向學生提出問題:“蘇格拉底對存在的社會問題,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討論。學習小組的數名學生一邊閱讀教材,一邊收集整理問題,并將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整理成一張知識結構網圖。合作學習利于讓學生高效地完成探究問題的任務,提升學生合作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總之,問題教學法是眾多歷史教學法中能有效提升學生歷史能力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圍繞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構建積極探究問題的良好環境,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 輝,郭子其.研究性學習視域下高中歷史問題教學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16(10)
[2]李 艷.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9)
[3]楊竹芬.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2)
(責編 周偉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