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芷+費詩伯
摘 要: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具體實踐為例,從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的重要意義、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的系統設計、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的具體實踐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為高職院校如何傳承地方文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地方文化;人才培養;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陳芷(1975-),女,江蘇泰州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費詩伯(1982-),男,江蘇泰州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2-0042-03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具體實踐為例,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如何融入地方文化進行研究與探索,以期對高職院校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一些可供借鑒之路。
一、高職院校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文化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先,可見中華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進作用尤為突出。地方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高職院校身處不同區域,應積極扎根地方,為地方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豐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重要方式
高職文化是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積淀形成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是被普遍認同、內化和奉行的文化特質[1]。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著相對的獨立性,相互融合有一定的難度。但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職院校大多建校時間不長,文化的積淀略顯不足,因而適時將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有著一定的可行性,同時高職院校服務的對象目標明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將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有著合理性,與學校發展目標相一致。因此在高職院校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應成為豐富校園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保障
高職院校自成立之初就扎根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前身也大多源自地方性中等職業學校或者職業大學,在地方經濟發展戰略中尋找自我定位,真正融入地方發展戰略中,傳承好地方優秀文化,從而完善自己的辦學風格和特色,成為學院服務地方的重要思想保障。
高職院校為地方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學校的重要使命,這就需要高職學生對地方有著較高的認同度和歸屬感。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將地方文化融入,為學生投身地方經濟發展做好鋪墊,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度和歸屬感,提高本地就業的比率,因此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保障。
二、高職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的系統設計
積極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程進頭腦,是黨中央對高校提出的明確要求。要使地方文化能夠真正得到傳承和弘揚,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自2012年開始研究如何在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中融入地方文化,經過多年實踐,逐漸有了較為系統的設計。
(一)科學確定融入地方文化的核心內容
泰州是一座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和2100多年建置史,是一座享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兼具三水、學派、教育、文學、藝術、戲曲、方言、宗教、民俗、建筑、鹽稅、古鎮及紅色文化、閑適文化等諸多文化形態。要在高職人才培養中融入地方文化,就要找到與學校文化相契合、與專業相匹配的方面傳承與創新,選擇核心內容,才能使之相互認同[2]。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設有廣告設計與制作、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環境藝術設計等3個藝術設計類專業,辦學定位是為地方文化產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根據這一根本任務,學院對泰州地方文化綜合分析,決定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入手,理論方面指以提升文化素養為主要目的,以泰州學派、泰州地方史等為主要學習內容,使學生了解泰州悠久歷史和文化;實踐方面指提升學生造型和設計能力為目的,以傳承傳統手工藝(木雕、玉雕)為主要學習內容,使學生專業技能得以拓展和提高。
(二)積極搭建融入地方文化的主要載體
真正要使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應當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搭建載體,精心設計與實施,方能取得實效。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開展了多年實踐,開始之初,以講座、參觀、課外實踐等形式進行地方文化的學習,這些形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夠深入不能形成長效機制。經過專家論證、教師研討,逐漸形成了以“課堂+工坊+工作室”為三大載體,分層次分階段不斷融入的方式,使得學生熟悉了地方文化,提升了運用傳統文化進行創作的專業技能,取得了較好效果。
第一大載體是課程,因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和基本保障,任何培養理念最終均應在課程中得以實現,因此開設相應課程是融入地方文化的主要載體,這里的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課程性質包括專業課和公共選修課程。第二大載體是工坊,這里的工坊是指在校內建立的傳統手工藝的訓練場所,根據確定的傳承內容,在校內建立木雕、玉雕等工作場所,由校內外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在課程之余進入工坊實踐。第三大載體是“工作室”,是指與相關行業企業緊密合作的校內實訓基地,在高年級選擇對傳統技藝有興趣,將來有可能從事相關工作的學生進入工作室進行實戰訓練,從而真正培養一批地方文化的傳承人。
(三)建立健全融入地方文化的保障機制
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一定時間的積淀難以看出成效,而這個過程中的難點就在于是否能夠堅持長抓不懈,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是一項重要內容。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在實踐中探索建立了組織、制度、資金等保障機制,較好地保障了研究與實踐工作。在組織保障方面建立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共建共管委員會,指導專業建設,其中將地方文化相關校內外專家學者、相關企業負責人納入委員會,并成立分理事會,負責專業建設融入地方文化方案的制訂、指導和實施;在制度保障方面制定了相關選修課程的規定,以及教學管理、實習管理等相關規定;資金保障方面學院每年均有專業建設費用作為教學資金保障,新校區建設中有專項資金建設工坊,合作的行業協會和企業有經費和師資的免費投入。三個方面的保障機制確保了人才培養順利地融入地方文化。
三、人才培養融入地方文化的具體實踐
(一)以政行企校為平臺,集聚資源,建構文化傳承培養體制機制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聚集多方資源,形成合力來傳播文化。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在具體實施中有三點舉措:一是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共建共管委員會之下設立地方文化傳承合作理事會。學院聯合泰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泰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泰州市青山玉雕有限公司、泰州世澤木雕有限公司以及多位工藝美術名師形成資源集聚平臺,以傳統文化傳承為主旨,以泰州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中的木雕、玉雕、面塑等文化技藝為實踐內容進行項目實踐,同時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定期召開人才培養專題會議進行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的專題研討。二是制定文化產業優秀傳承人培養計劃。在具體實施中,泰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每年提供2萬元的傳承培養資金和名匠培訓計劃,為在校的大學師生提供捐資助學以及傳統技藝的培訓。三是建構從學校到職場的專業技能上升體系,學院和泰州市人社局等多個部門合作,以學院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為主題,合力撰寫了新的工藝美術專業中、初級技術資格評定條例,從而為文化傳承中的優秀學生可持續的職業發展提供保障機制。自2014年首評開始,目前已經有2010級至2014級21位學生通過工藝美術專業初級職業資格評定,畢業后拿到工藝美術師助理專業技術資格,融入了行業市場,有了較好的職業歸屬。
(二)以興趣為基礎,以職業技能為主題,創建傳承地方文化技藝的人才培養模式
傳承地方文化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而其中最主要的是進行基礎課和專業課模塊教學的改革,即在低年級建設啟發文化傳承興趣的基礎工作室和課程,在高年級建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產業工作室和課程。在具體實踐中,學院通過“高低搭配”,形成文化傳承課程模塊,在低年級基礎課程中以啟發興趣為主要培養目的,通過在多個泥塑、雕刻等基礎工坊內試驗操作,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技藝的興趣,同時了解一些常識性的傳統工藝技巧并在課程結束后進行評定,雙向選擇進入高年級的文化產業工作室;在高年級則是與產業結合,以市場產品和將來的工作就業崗位的職業技能為目標進行項目訓練,并在文化傳承合作理事會的推動下,學生最終進入文化行業相關企業工作。
(三)建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內文化傳承工坊和產業工作室
在國內外的文化傳承人才培養中,實施的基礎是建設校內傳承基地,比如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在建設自身的實訓體系時就是通過建設校內基礎工坊和產業工作室來實現的。傳承基地是課程實施和文化傳播以及師徒傳承的主要場所。在具體建構中,首先在低年級建立多個契合專業的“工坊”,給學生提供接觸、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并使得學生有可能逐步產生對傳統文化技藝的興趣。在具體實施中,圍繞泰州文化特色、傳統工藝門類及非遺項目,學院建立了雕刻、泥塑、印染、金工等多個門類的基礎工坊,通過基礎工坊的訓練讓學生了解工藝、掌握工藝,并通過在工藝的學習過程中了解泰州的歷史文化。
(四)以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為主題,吸引優質行業人才,拓展專兼職教師隊伍
良好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學院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以師徒制的方式開展,主要有三點舉措:一是通過建構的專業群共建共管委員會,從泰州市區人社局工藝美術專業專家庫遴選出具有較高工藝技術和職業素養的行業大師到學院進行教育教學;二是和園區政府合作邀請大師入校進行產業建設;三是和泰州市政府行業定期舉辦“名匠學堂”,吸引周邊地區的大師來泰州進行講學和業務合作,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實行專兼職雙導師制和互聘制,不僅使得地方文化技藝得到了傳承,同時還帶動了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
(五)開展文化專題課程,以文化項目為主題進行課程改革
圍繞泰州市地方文化特色,學院在傳承文化培養人才課程改革方面做出了兩點舉措:一是開設以泰州文化藝術為主題的專題課程,重點介紹泰州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思想,并定期邀請專家進行講學;二是圍繞地方文化,在課程實施中進行文化項目的實驗試做,通過項目的開展,使得學生不僅學習了專業技能,還了解文化內涵。比如2010年學院師生以泰州歷史文化名人鄭板橋、梅蘭芳、呂岱、范仲淹的歷史典故為原型,設計并建設完工了泰州市明園;2015年設計建設了以泰州市著名教育家吳同甲生平為主題的故居改造項目;2016年設計了以泰州市海事文化歷史發展為主題的泰州市永安基地文化環境建設項目等等。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其中留在泰州工作的比例較以往有所增加,年均本地就業率超過30%,畢業生對學校及泰州的認同感顯著上升。
參考文獻:
[1]孫艷玲.加強校企文化融合 推動高職文化建設[J].教育探索,2013(5):16-17.
[2]張玲,侯煒征.高職院校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系統設計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6(5):45-49.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