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友
摘要:語文是其他學科的語言基礎,教好語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然而在實際初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不佳的現象,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師值得思考的。作者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本文總結了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大力推廣新課改的新經驗、好做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淺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建設初中語文有效課堂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語文教學;發展;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46-01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師值得思考的。作者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本文總結了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大力推廣新課改的新經驗、好做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淺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建設初中語文有效課堂提供有效借鑒。
1.師生角色的轉變
現在,對我國的課堂教學稍加審視,將改革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教學理念相比較。不難發現,傳統教學是師本教育,是以教師教授活動為主,忽視學生的自我、自主、主動的權益和能力。所以只有被動的"學會",卻少了"會學"的收獲,"樂學"的體驗。再看改革中的教學理念,都是強調對學生自我、自主、主動的尊重,對學生精神生命的獨立性的肯定,強調教者職能與學生本性二者的統一,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中獲得更為牢固的、生動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生本教育。一句話,高效課堂就是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2.教學設計的變更
雖然備課中有備學情這一條,但教學設計都是為了教師好教,而不管學生是否好學。我們的傳統教學是"強制性"教學,而生本教育的教學設計則以教材為范例設計教學,參照學生需要、發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導、幫助,創設學習情景、提供學習工具、組織學習活動,參與學習過程。例如:《孔乙己》一文,文章的主旨是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課前問了幾個學生:"對科舉制度了解多少?"學生搖搖頭。我于是變更了教學計劃,讓學生課后通過書籍資料或上網搜索有關科舉的內容下星期交流。沒想到課上同學們說的頭頭是道,有些內容我都聞所未聞。《孔乙己》、《范進中舉》一類難理解的小說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3.注重教學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情感交流的紐帶,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可以通過體態語言不斷地與學生溝通,教師的行為表現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解釋,巧設疑問,實時點撥,使乏味的課堂變得有趣。其次,教師板書的形式,教師的音容笑貌,甚至手勢都能渲染課堂氣氛,給學生的思維激起陣陣漣漪,把教學推向高潮。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應注意準確、生動,具有啟發性、針對性、靈活性和教育性,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應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形成"設疑─求疑─解疑"的過程,并不斷循環。教師要以"問題"為核心,經過"設疑―思疑―解疑"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比較、判斷與推理、歸納與綜合,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知識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獲得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認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語文教學中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就要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創新的火花,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與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創新積極性。
4.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加強交往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蘇聯學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的結構問題》一書中正面提出過這個問題。交往能力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課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學交往,在運用語言工具的言語活動中學語言,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獲得言語交往能力,有了言語能力才能獲得人文、科學知識。因此,列德涅夫將語文課歸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課程。而語文教育作為一種過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們運用實踐、理解欣賞、交流對話中不斷發展完善。語文學科自身的特性便決定了進行合理的初中語文教學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語文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即運用語言與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給他怎樣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緒等,借助于語言這個載體傳達給對方"。
5.組織交流探討,領悟語文知識魅力
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師的單一傳授知識,更應是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使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動手動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應創造性地把握與運用教材,設計具有價值的問題,指導他們通過實踐體驗學習。設置的問題不但要緊扣課本、具有探究性,還應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應多樣化,如:師生間、生生間或分組合作或分組辯論等,同時教師應以鼓勵、肯定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進步與努力進行激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教學實際與學生自身特點對教學設計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總結,讓學生紛紛參與語文學習,提高其語文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