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蘭海+母養秀+常克勤+杜燕萍+陳彩錦



摘要: 以不同單位提供的3個皮燕麥品種為供試材料,測定了材料中蛋白質、脂肪、總淀粉、直鏈淀粉、灰分、纖維素和葡聚糖7種營養物質的含量,分析了蛋白質含量與其他營養成分、農藝性狀及產量的相關性。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的蛋白質含量差異顯著,不同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與脂肪、纖維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與單株分蘗數、單株穗數呈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 皮燕麥;蛋白質含量;營養品質;農藝性狀;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S512.60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2-0086-03
燕麥(Avena sativa L.)屬禾本科(Gramineae)燕麥屬(Avena)一年生飼草料作物[1],適應性強,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耐適度鹽堿和營養價值高的優點,是我國冷涼山區重要的糧飼兼用作物[2]。皮燕麥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優質牧草,具有環境適應性強、易栽培管理等優點[3-4],在我國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均有種植,在寧夏皮燕麥也是一種優良的畜牧業飼草,麥后復種尤為常見。
燕麥是一種低糖、高能量、具有很高的營養保健作用的食品。燕麥由于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并且β-葡聚糖含量高[5],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從而控制心臟病的發生。此外,燕麥纖維能降低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從而穩定血液中的糖含量,有助于糖尿病的防治[6]。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燕麥飼草的高蛋白質營養受到廣泛關注[7]。當前,關于燕麥營養品質的研究已有不少報道[8-11],但關于燕麥蛋白質含量與其他各指標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對3份皮燕麥材料進行了蛋白質含量和其他各營養指標、農藝性狀及產量的方差分析,并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為培育高蛋白質含量且適合當地種植的皮燕麥新品種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共3個皮燕麥品種,品種名稱和來源見表1。
3 冀張燕4號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張家口分院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5年4—8月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彭堡村燕麥蕎麥試驗基地(位于106°9′ E,36°5′ N,海拔1 660 m)進行。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3次重復,共9個小區,小區面積為20 m2(5 m×4 m)。結合播種基施磷酸二銨150 kg/hm2,并于2015年4月15日機播。在參試品種生育期間人工除草2次,保證各參試品種正常生長發育。
1.3 品質指標的測定方法
播種后按燕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記載生育日數。待植株成熟后,每個小區隨機取樣10株,考察株高(cm)、單株分蘗數(個)、莖數(個/m)、穗數(個/m)、成穗率(%)、單株穗數(個)、穗長(cm)、小穗數(個)、單株粒數(個)、單株粒質量(g)、千粒質量(g)、帶殼率(%)、花稍率(%)。然后分小區收獲,脫粒、晾曬,稱質量。利用籽實進行品質分析,所有分析數據均以風干基計。粗蛋白含量的測定參照GB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粗脂肪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14772—2008《食品中粗脂肪的測定》;總淀粉和直鏈淀粉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5009.9—2008《食品中淀粉的測定》;灰分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5009.4—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灰分的測定》;粗纖維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5515—2008《糧油檢驗 糧食中粗纖維素含量測定 介質過濾法》;葡聚糖含量的測定采用剛果紅法[12]。
1.4 數據分析
利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和營養成分的相關性分析,用SPSS 16.0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皮燕麥品種營養品質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是品種定燕2號,為18.51%,與品種壩燕6號、冀張燕4號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脂肪含量最高的是定燕2號,為5.63%,與品種壩燕6號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冀張燕4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總淀粉含量最高的是壩燕6號,為62.68%,其次是定燕2號,為5873%,冀張燕4號最低,為53.32%,3個品種之間差異顯著;直鏈淀粉含量最高的是壩燕6號,為17.94%,其次是冀張燕4號,為16.45%,定燕2號含量最低,為14.21%,3個品種間差異顯著;灰分含量從高到底依次為定燕2號(271%)、壩燕6號(2.58%)、冀張燕4號(2.33%),3個品種之間差異顯著;纖維素含量最高的是定燕2號,為1.48%,與其他2個品種之間差異顯著,其次是壩燕6號含量,為137%,與冀張燕4號(1.34%)之間差異不顯著;葡聚糖含量最高的是壩燕6號,為3.74%,其次是冀張燕4號,為362%,最后是定燕2號,為2.86%,3個品種間差異顯著。皮燕麥資源的多樣性可為皮燕麥品種的育種提供豐富的資源。
2.2 不同皮燕麥品種的農藝性狀和產量
由表3、表4可知,不同皮燕麥品種的農藝性狀的變化幅度分別為91~99 d(生育天數)、94.4~135.1 cm(株高)、0.7~1.8個(單注分蘗數)、97~178 個/m(莖數)、69~157個/m(穗 數)、71.1%~88.2%(成穗率)、1.7~2.7個(單株穗數)、17.2~ 24.1 cm(穗長)、38.7~57.1個(小穗數)、62.3~104.3個(單株粒數)、1.6~3.6 g(單株粒質量)、27.7~34.5 g(千粒質量)、3.8%~4.6%(花稍率)、0%(帶殼率)和3 834.92~3 901.95 kg/hm2(產量)。其中產量最高的是壩燕6號,為 3 901.95 kg/hm2,與其他2個品種之間差異顯著。
2.3 不同皮燕麥品種蛋白質含量與營養品質、農藝性狀及產量的相關性分析研究
2.3.1 不同皮燕麥品種蛋白質含量與營養品質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蛋白質含量與脂肪含量、纖維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總淀粉、直鏈淀粉、灰分以及葡聚糖含量無顯著相關性。
2.3.2 不同皮燕麥品種蛋白質含量與農藝性狀及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蛋白質含量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與單株分蘗數和單株穗數呈顯著負相關。
3 討論與結論
皮燕麥是高產優質的草料兼用作物,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且燕麥籽實的蛋白質含量高。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皮燕麥品種的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6.36%,高于楊才等的統計值(1553%)[13]以及李笑蕊等對3種皮燕麥進行測定的平均值(13.95%)[14],這可能是由年間和地域的差別所導致,也可能與徐向英等指出不同地區間燕麥樣品蛋白質含量存在顯著差異[10],寧夏固原和甘肅定西的樣品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有關。
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蛋白質、脂肪、總淀粉、直鏈淀粉、灰分、纖維素、葡聚糖含量也不盡相同,這與周海濤的研究結果[9]一致。對3個不同皮燕麥品種的蛋白質含量進行均值分析,結果表明,各品種的蛋白質含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定燕2號最高,為18.51%。對不同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與其他營養品質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蛋白質含量與脂肪含量、纖維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株高對皮燕麥籽實蛋白質的含量有顯著影響,且兩者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皮燕麥作為飼料品種,顯然是株高越高、蛋白質含量越高越好,但株高對皮燕麥的產量無顯著性影響,這與武俊英等的研究結果[7]一致,因此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條件下,株高選擇也要適當,因為株高與植株的抗倒伏性有一定的反比例關系。同時蛋白質含量與單株分蘗數、單株穗數呈顯著負相關。
綜上所述,皮燕麥的蛋白質含量與脂肪含量和纖維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與單株分蘗數和單株穗數呈顯著負相關。
參考文獻:
[1] 曲祥春,何中國,郝文媛,等. 我國燕麥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雜糧作物,2006,26(3):233-235.
[2]白曉雷,劉艷春,生國利,等. 35份皮燕麥種質遺傳多樣性的SSR和SRAP分析[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43(4):6-11.
[3]彭遠英,顏紅海,郭來春,等. 燕麥屬不同倍性種質資源抗旱性狀評價及篩選[J]. 生態學報,2011,31(9):2478-2491.
[4]王 桃,徐長林,張麗靜,等. 5個燕麥品種和品系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養分分布格局[J]. 草業學報,2011,20(4):70-81.
[5]劉 歡,慕 平,趙桂琴,等. 除草劑對燕麥產量及抗氧化特性的影響[J]. 草業學報,2015,24(2):41-48.
[6]相懷軍,張宗文,吳 斌. 利用AFLP標記分析皮燕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3):271-277.
[7]武俊英,劉景輝,王懷棟,等. 不同燕麥品種產量及其與構成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 作物雜志,2011(5):36-40.
[8]梁 英,王麗香,姚素娟,等. 5個燕麥品種不同收獲期產量及營養品質的綜合評價[J]. 山東農業科學,2016,48(9):49-53.
[9]周海濤. 不同生態環境對裸燕麥籽實營養品質影響的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10] 徐向英,王岸娜,林偉靜,等. 不同燕麥品種的蛋白質營養品質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12,32(2):356-360.
[11]林偉靜,吳廣楓,李春紅,等. 品種與環境對我國裸燕麥營養品質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11,37(6):1087-1092.
[12]林偉靜,吳廣楓,王 強,等. 燕麥及其制品β-葡聚糖含量測定方法比較[J]. 食品工業科技,2011,32(6):417-420.
[13]楊 才,周海濤,李天亮,等. 大粒裸燕麥與普通栽培燕麥主要營養成分的比較[J]. 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9):53-54.
[14]李笑蕊,王世霞,幺 楊,等. 裸燕麥和皮燕麥的營養及功能活性成分對比分析[J]. 糧油食品科技,2015(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