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義寅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68-01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其中"合作交流"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學習近幾年在我國的中學數學教學中已成為重要的應用得最多的教學組織形式之一。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校積極推行高效課堂"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全課堂都以學生為主,變課堂為學堂,課堂由沉悶變得動感和鮮活。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我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談談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小組合作學習中遇到的七個問題
1.1合作重形式輕實效。許多教師對教學模式理解并不透徹,落實并不到位,以致許多合作學習都空有其形式,而無其實質。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教師僅僅是為了體現"三環六步"中合作學習環節,而不考慮其必要性;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效果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是無效的合作學習,是浪費學生寶貴課堂時間的合作學習,是低層次、低水平操作的合作學習。
1.2參與度不均衡。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由于小組成員的素質不一樣,必然會有好中差之分。同一個問題,好學生會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而學困生則不會思考或懶于思考,沒有自己的觀點,只能跟著別人走,別人說什么他就說什么。所以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學困生成了聽眾,往往越過了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這一現象在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很常見,也正是這一現象的常見而導致了小組合作學習達不到全體參與的目的。
1.3沒有足夠的合作學習時間。學生要進行創新、探究、深入的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既要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合作探究的時間,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課堂教學中,許多合作不到兩分鐘就被叫"停",這時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有的小組剛剛開始。這種被叫"停"不僅制約了合作學習的深入開展,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了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這樣的合作學習只注重形式,而缺乏實質性的合作。
1.4缺乏讓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即是問題一提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獨立思考就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深入地思考,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這樣匆忙展開的討論,差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形成學優生的"一言堂",差生很難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見解。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與創見。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的真諦。
1.5學生缺乏合作技能的培養,教師的組織引導不到位。經常見到這樣的合作學習情境:課堂鬧哄哄,一片噪雜聲,討論不能深入,合作不能到位,小組代表展示不能代表小組意見。究其原因是小組成員間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不具備合作的心向和傾向性,學生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整等技能。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剖析,并對學生進行幫助。
1.6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聽不清究竟誰的思維不嚴密,誰的思維缺少條理性。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等組織技能。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們進行幫助。
2.針對問題采取的策略
第一,明確職責,有序合作。小組內應設小組長。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第二,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四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第三,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廣泛交流。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個人獨立學習或開展全班教學,而較復雜、綜合的學習內容、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主動提出的問題,則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一節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
第四,教師要把握好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無可置疑的。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合理引導,積極調控,承擔好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取學生討論的信息,為有效調控教學做好充分準備。老師不僅應該是講臺上的智者,更應該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管理者,而不是旁觀者。
第五,評價方式多樣化。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集體合作達標。
總之,"協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