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蘭竹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244-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緊密的聯系生活,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內容廣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會教育、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倡導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
1.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生活即教育"。《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脫離生活,紙上談兵。把握教學目標,創設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讓更多的兒童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因問題而產生需要,激發興趣,形成探究的動力。
教學五年級《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主題中《偉大的先人》時,活動前,組織學生調查收集相關資料,①問周邊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馬遷,對他們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詢問五個人,并做好記錄。②匯報統計調查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整理和歸納統計結果。由此,思考為什么孔子、司馬遷離我們那么久了,還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們、紀念他們?讓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他們的介紹,并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走進中華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師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開創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的不朽偉績;認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頑強的毅力,非凡的學識,為中華民族留下保貴的遺產--《史記》。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像司馬遷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堅忍不拔的努力著,奮斗著,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和光輝的形象。如:李時珍27年完成《本草綱目》、司馬遷19年編寫《資治通鑒》、孫思邈10年寫了《齊民要術》等等。這些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自己去收集相關資料,然后,通過討論、交流,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一段精彩紛呈的故事,一曲蕩氣回腸的贊歌,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會從內心深處嚴格要求自己,以先人為榜樣,從小事做起。
2.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強化生活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教師要重視讓學生課后操作延伸,鞏固深化教學內容。讓學生走向社會,讓學生在各種體驗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認識身邊的生活,思考周圍的社會,學習在生活中尋求答案,得到發展。
教學《家鄉的變化》,課前應有目的、有計劃地按主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調查、訪問、實景拍攝等,收集反映改革開放30年以來家鄉的巨大變化和建設成就的素材。如美麗的恩施巴東快速發展的變化;農村一幢幢嶄新樓房崛起;交通的發展,寬闊的國道、省道、巴宜高速公路等等。課堂上讓學生帶著自己調查到的真實材料匯報交流,具體感受、體會家鄉的變化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改變了以教師們常用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在自己親歷的活動中體驗、感悟家鄉巨變,感受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這樣的教學目標達成是水到渠成,實踐活動的開展可謂恰到好處。
教學"商品的價格"一課時,我布置學生去商店或市場做一個消費者,買同樣的商品,看誰會講價,學生在此活動中體會到買東西的學問,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奠定了基礎。實踐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努力創造條件,尋找機會,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從而真正實現知行統一,達到培養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目的。
3.《品德與社會》要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
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品德與社會課程也是如此,如何在興趣中求知,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所在。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信息技術帶來的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恰當的解說、感人的音響、特有的感染力與形象性,恰恰滿足了小學生所有的心理需求,所以教學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如教學《和爸爸媽媽交朋友》一課時,老師播放了班上一位同學媽媽對孩子成長回憶的錄像,母親慈愛的臉龐以及親切的話語,打動了每個學生、每位老師,讓看者流下了眼淚??催^錄像之后,孩子們看到手中媽媽給自己的親筆信,更是泣不成聲。老師通過電腦軟件的演示化無聲為有聲,化抽象為具體,從聽覺上、視覺上感染學生,大大增進和提升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地內化成自己的一種情感體驗,而不需要教師的過多說教。
教師應根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主題和教學內容,模擬課文中描述的情境,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入境感受,運用多媒體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小學,品德課是德育的主陣地,應當責無旁貸要擔負起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任。但是,相對于小學生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對她們來說還比較深奧難懂。尤其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學生較難理解。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我們必須依托教材,深入淺出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從小根植在孩子的心里。 品德余社會課要充分發揮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實際,循序漸進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的融入和滲透,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
總之,要想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教學藝術手段,寓教于樂,寓教于學,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識性,實踐性達到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