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通過問卷對延吉市一所中學的251名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初中生進行調查,考察學習策略和自我導向學習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初中生的學習策略在年級上存在差異;初中生在不同年級間的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中的有效學習這一因子上呈現邊緣性顯著差異;初中生學習策略與自我導向學習之間有顯著性相關,并且對自我導向學習有預測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學習策略;自我導向學習
一、 引言
在重視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今天,學習策略與自我導向學習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兩個重要的概念。許多研究者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了研究,但是成人教育的領土更加廣泛,從不同階段到不同的生活背景,幾乎都涵蓋。不難發現,以初中生為被試的自我導向學習的研究是鳳毛麟角。通過前人的文獻研究發現,發現不同的學習策略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并且大多數研究中學習策略作為中介變量影響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譚霞,2015;倪清泉,2010),這說明學習策略有極大的可能與自我導向學習有關,那么,學習策略與自我導向學習之間是否有關系?
二、 對象與方法
(一) 被試
延吉市四中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發放問卷277份,有效問卷251份,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13人;漢族188人,朝鮮族50人,其他民族13人;一年級95人,二年級111人,三年級45人。
(二) 工具
由張業恒編制的《學習策略量表》和由黃水、陳文峰修訂的《初中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性量表》。
三、 結果與分析
(一) 初中生學習策略和自我導向學習的差異分析
研究發現學習策略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初中生在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上有顯著差異,經過多重比較后發現初一學生的水平高于初三學生的水平,初三又高于初二的水平。甘諾(2002)、楊新國(2003)的研究中同樣證明了這一點。隨著年級的升高,策略的使用逐漸減少,而在初三時會略有回升,本研究也印證了前人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導向學習在性別上也沒有顯著差異,但是自我導向學習中有效學習這一因子在年級上處于邊緣顯著性差異水平,表現為一年級高于二年級和三年級,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自主導向學習中有效學習的水平降低,但是在三年級時會有回升,變得更為被動學習,與學業壓力和父母老師的涉入程度有關(李敏,2013),并且也可能與初中生接受的教育有關,相對于一年級的初中生,二年級可能會出現學業倦怠,而三年級的學業壓力又會促進學業動力的產生,所以三年級時的自主導向學習傾向高于二年級。
(二) 初中生學習策略和自我導向學習的相關研究
中學生的學習策略與自我導向學習是顯著相關的。學習策略的各個因子(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利用策略)與消極學習因子呈負相關關系,而與自我導向學習的其他因子具有正相關(P<0.01)關系,并且能夠預測并解釋自我導向學習45.8%的變異,個體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將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初中生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利用策略在不同階段發展程度不同,在適當的階段恰當的運用學習策略可以促進初中生的自我導向學習的效果,增強學生的自我負責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認知策略與有效學習因子相關度較高,說明有效的復述、組織和精加工才能提高學習效果;元認知策略與主動學習因子相關度較高,說明學生更具有能動性,計劃、目標策略和自我調控策略的應用,使初中生能自主、主動的學習,并根據自身情況適當調整學習方向。資源管路利用策略與開放學習相關度較高,說明,廣泛的收集并使用環境中資源可以促進學習,這也符合開放學習的特點,受到環境中因素的影響。
四、 結論
初中生的學習策略在年級上存在差異;初中生在不同年級間的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中的有效學習這一因子上呈現邊緣性顯著差異;初中生學習策略與自我導向學習之間有顯著性相關,并且對自我導向學習有預測作用。
參考文獻:
[1]潘穎秋,劉善循,龔志宇.北京地區中學生學習策略水平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0.
[2]黃水,陳文鋒,傅小蘭.中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性量表的結構和效度[J].心理科學,2007.
[3]李印省.初中生情緒智力、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研究[D].新鄉醫學院,2015.
作者簡介:
于美玲,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