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等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院校嘗試進行專業群建設,實行學分制教學改革,而實行學分制的核心就是課程體系的構建。探索一條適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學分制課程體系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利于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教學活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群;學分制;課程體系
一、高職院校專業群學分制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高職院校在專業群建設中,根據不同專業在工作過程中的工作任務差異,區分不同專業在同一門課程學習中的知識、能力目標,通過“平臺”與“模塊”,進行核心群課程的設計。以“平臺”保證專業群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塊”實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分流培養,實現不同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實現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使學生既有專業群知識、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專業的職業特定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與職業遷移能力,提高專業群的適應性并有效利用專業群在拓展新專業(或專業方向)方面的集群優勢。
二、高職院校專業群學分制課程體系構建方案
(一)緊跟行業發展,進行就業崗位分析,分類定位核心課程,重構課程體系。
1.專業群就業范圍與崗位分析
通過對青酒管近三年旅游管理專業群畢業生調查顯示,80%以上的畢業生就業于大中型旅游企業,主要的就業范圍涵蓋三大方面:旅行社、風景名勝區、旅游電子商務公司、旅游工藝品公司等。按照畢業生崗位分布情況以及學生發展需求主要涉及的核心就業崗位有旅行社導游員、旅行社計調員、產品設計與銷售員、旅行社出境領隊、電子商務專員、旅游工藝品設計與開發人員等。
2.崗位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分析,重新定位核心課程
課程體系重構首先分析專業群核心就業崗位,確定旅游管理專業群的目標就業崗位有四大類:導游領隊類崗位群、旅游產品設計與制作類崗位群、旅游營銷類崗位群、旅游電子商務類崗位群;根據目標就業崗位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工作任務分析崗位職業能力;基于對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確定相關的課程。
依據崗位群支撐課程,同時兼顧“文化素養+職業技能”培養,注重學生“雙證書”與“雙語”能力培養,強調學生“理論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重新定位核心課程。將核心課程分類為:行業導入課程、課證一體課程、理實一體化課程、信息化課程、項目化課程、雙語課程、雙創課程、素養課程。(見圖一)
3.突出“文化素養+職業技能”培養,構建“基礎共享,核心分開,拓展互選”的課程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群包括五個專業方向,以旅游管理專業為核心專業方向。通過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按照“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堅持知識學習、技能培養與品德修養相統一”的原則,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學生專業技能、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的整體提升,注重群內相通或相近的專業基礎課程和相關或相近的專業技能課程建設,構建“基礎共享,核心分開,拓展互選”的課程體系。
遴選3門專業基礎課在專業群內各專業開展,實現“基礎共享”。專業群基礎平臺應能夠支撐各專業實現“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群基礎平臺課程應體現知識的基礎性,講究基礎知識的傳授,為后續的專業理論學習奠定基礎。
根據五個專業方向所涉及的技術產業特點、區域經濟優勢、職業崗位及學生就業創業需要,每個專業至少遴選5個專業核心課程或實踐專項,實現“核心分開”。遴選過程中以企業生產實際、發展趨勢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使理論教學與技能操作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及職業技能。
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及核心技能的基礎上,在每個專業方向開設至少1門可供交叉互選的專業群拓展課程,實現“拓展互選”。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及跨崗位就業能力。
(二)深入開展平臺化、特色化、國際化、全過程化的專業群課程建設工作
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按照行業發展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邀請用人單位直接參與課程設計、評價,引進國際先進課程,實現課程建設緊跟產業發展。課程建設具體如下:搭建平臺課程,建設信息化、項目化、國際化、雙語等特色課程,實現核心課程標準建設,建設實習過程化課程管理。(見圖二)
1.建成旅游管理專業群共享的平臺課程
專業群平臺共享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為目的,面向專業群各個專業學生開設的、具有較強應用性和實用性的課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對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平臺共享課程的建設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建設周期內建成《旅游新業態與創新創業》、《旅游電子商務》、《旅游攝影技法》3門平臺共享課程,實現專業群內課程共建共享。2.繼續深化特色課程建設,建成突出“信息化”、“項目化”、“雙語”的特色課程
建成信息化課程《導游實務》、《旅游學概論》、《職業形象與禮儀》、《飯店韓國語》4門;項目化課程《旅游電子商務》、《旅行社經營與管理》2門;雙語課程《旅游目的地概況》。
3.引進國際先進課程,使課程建設與國際標準接軌
擴大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有計劃地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周期內,加強與GTTP(世界旅游合作在組織)合作,將國際化課程《Passport to the World》引入專業群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群學生學習內容的國際化。
4.建成專業群主要核心課程課程標準
依托課程建設委員會,與旅游企業聯合成立課程標準開發項目組,根據旅游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及旅游管理專業群建設與改革需要,完成專業群主要核心課程標準。依托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引入旅游行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實現課程標準與崗位能力標準的融合。
5.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覆蓋學生實習全過程
頂崗實習是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頂崗實習任務,才能獲得相應學分,目前采用的主要是在實習結束時提交畢業論文(設計)的單一形式,不能很好地跟蹤實習全過程、體現學生實習所得。計劃建設周期內,構建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 頂崗實習實行課程化管理模式,并予以實際應用。從而轉變單一的頂崗實習管理與考核方式,實現頂崗實習管理的有序化,多元化管理,提高實習管理質量。
三、設立學分銀行,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教學模式
專業群逐步推進與學分制相配套的課程開發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學分為基本單位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制度;開展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積累、認定,實現專業群內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工作。建設專業群各專業間橫向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制度;各專業內各類培訓、證書與課程學分的轉換制度;設立學分銀行推動學生社會實踐學分、創新創業學分的積累與認證。從而加快縱向銜接、橫向溝通“立交橋”的建設,激發專業群的創新活力,進一步提高群內各類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拓寬人才成長通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Z].2006.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Z].2005.
作者簡介:于英,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與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