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峰 劉忠
摘要 通過對涇川縣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現狀進行分析,找準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污染防控對策,以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問題;防控對策;甘肅涇川
中圖分類號 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179-01
涇川縣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交界處,是典型的農業縣,耕地寬廣、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近年來,涇川縣全力推進果品、畜牧、蔬菜三大支柱產業發展,累計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3.33萬hm2,建成果園標準化管理示范點78個,年果品產量達到54萬t,產值5.2億元。種植各類蔬菜1.33萬hm2,建成高標準、規模化設施蔬菜產業園42個,蔬菜產量達到26.5萬t,實現產值2.25億元;共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48個,牛飼養量17.3萬頭,豬飼養量28.6萬頭,雞飼養量192萬只。隨著農村三大產業的發展,使用的農藥、化肥及產生的大量農業廢棄物如不能有效防控,將嚴重污染農業生態環境,制約全縣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1 農業面源污染源現狀
目前,涇川縣主要污染來源于養殖業和種植業,污染物主要包括農藥、化肥、農作物秸稈、農膜、畜禽糞便和各類生活廢棄物。
1.1 農藥與化肥
涇川縣化肥總用量(實物量)約 7.13萬t,其中氮肥2.34萬t、磷肥2.52萬t、鉀肥0.73萬t、復合肥1.54萬t。農藥總用量67.14 t,其中殺蟲劑31.98 t、殺菌劑24.23 t、除草劑8.12 t、植物生長調節劑2.43 t、殺鼠劑0.38 t。全縣共有化肥、農藥經營戶156家,分布在14個鄉鎮100多個村,進貨渠道廣,流通量大,市場監管難度大,群眾片面追求農產品產量,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局面得不到控制。更有甚者,農戶將自用農產品與外銷農產品分開種植,自用的不用或少用化肥、農藥,外銷的以產量增長為目標,化肥、農藥用量較多。
1.2 農作物秸稈
全縣農作物秸稈總量約24.55萬t,年利用量14.42萬t,利用率58.73%,利用水平低。全縣主要農作物玉米秸稈利用停留在青貯上,僅占秸稈總量的 45 %。同時,農作物秸稈亂堆亂放、隨意焚燒的現象時有發生。
1.3 農用地膜
全縣每年農膜使用總量為2 489 t,其中地膜1 415 t、棚膜1 074 t,回收率為70%。由于涇川縣具有冬春降雨偏少、氣溫偏低的氣候特征,地膜覆蓋的增產效果尤其明顯,因而農民使用農用地膜的積極性很高。涇川縣建成廢舊地膜回收加工廠1個,回收網點8個,地膜回收率達到70%,每年還至少有800 t以上的廢舊農膜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白色污染”問題將日益嚴重。
1.4 畜禽糞便
畜禽糞便年產生量1 120萬t,全縣148家養殖場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污染源面廣量大,有糞污處理設備的養殖場不足50%。由于養殖場分布在農村村落,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難度大。農村環境在受到污染時沒有主體去承擔,最后只能由政府治理,這無疑加劇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1.5 生活廢棄物
全縣年生活污水排放量1 645萬t,洗衣粉用量2 960 t。50%的村莊沒有污水排放管網,尤其是一些城鄉結合部和鄉村的污水排放管網規劃不到位,有的管網年久失修,有的直接沒有管網,有的地勢偏低排不出去,生活污水隨雨水進入農田污染土壤。
2 存在的問題
2.1 重視程度不高,群眾環保意識淡薄
一是部分干部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責任感和緊迫感不強,積極主動性不足,工作上存在“上緊下松、上熱下涼”的現象,尤其是城鄉結合部和一些地處偏遠、經濟條件差的村整治工作難度大,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的力度不足,致使環境整治工作反復抓,但臟、亂、差現象不斷反彈。二是環境整治工作宣傳教育力度不足,群眾環保意識淡薄,主體作用尚未發揮,主動投身人居環境整治、自覺改變陋習的意識不強、熱情不高。
2.2 規劃相對滯后,工作進展不夠平衡
一些城鄉結合部和鄉村污水排放管網無法正常工作,污水減少只能靠蒸發,排污問題亟待解決。另外,排污工作進展不夠平衡,存在重視短期整治輕長期管理、重視外觀建設輕內部整治、重視局部整治輕全面治理的現象,高速路、公路主干線沿線和重點示范鎮村推進力度大,其他鎮村推進力度較小[1]。
2.3 資金投入不足,基礎配套不夠完善
近年來,全縣在環境整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資金,配備了相應設施和人員,但與目前農村的現實狀況和工作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縣級財政主體投入和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尚未真正形成,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填埋場布局不合理,垃圾轉運車輛少、成本大,致使全縣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深入開展的困難較多。
2.4 農業生產資源化利用程度低
農作物秸稈和農用地膜面廣量大,分布在千家萬戶。目前,還沒有農作物秸稈加工企業,廢舊農膜人工撿拾回收成本太高,加之采用機械化收割時地膜根本無法撿拾,造成地膜全部滯留于農田中,農田廢舊殘膜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
2.5 執法體系不健全,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
雖然涇川縣將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工作納入鄉鎮的年終考核中,但日常督查通報、評比考核、責任追究等機制執行不夠嚴格。防控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之間工作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工作責任難以落實,綜合執法不到位,管理沒有剛性約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缺乏可持續性和長效性。
3 防控對策
3.1 廣泛宣傳動員,營造濃厚氛圍
將面源污染防控整治內容擴展至集容市貌整治、污水處理、河道整治、畜禽養殖場和農戶庭院亂堆亂放整治等,將建設范圍從只注重公路沿線、旅游景點、居民集中區域延伸至邊遠山區和零星住戶,全面鋪開,同步推進。通過舉辦多種形式培訓班,大力宣傳農村面源污染防控整治的重大意義和主要內容;通過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宣傳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性,曝光查處的污染大案、要案;公布執法檢查情況和農資產品的質量抽查結果,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提高農民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讓科學合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理念走進千家萬戶,融入到家風傳承和村規民約中,營造出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良好輿論氛圍。
3.2 堅持因地制宜,注重整治實效
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涉及不同區域、不同經濟條件、不同自然環境和具體農戶,必須因村制宜、分類指導,確定整治重點,提高防控效果。鄉鎮在實施過程中既要嚴格按照縣定標準開展整治,又要結合自身實際,向廣大干部和群眾講明“防控什么、怎么防控”,明確整治要求,提升防控整治成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將村莊面源污染防控整治與產業發展、設施配套、危房改造、保護生態相結合,增強村莊防控整治活力。
3.3 健全長效機制,落實工作責任
著眼長遠,標本兼治,以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為契機,緊盯防控整治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健全完善垃圾清理整治各項制度,制定實施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規民約,使垃圾清理整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長效化軌道,確保環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彈[2]。注重市場化運作,加快推進村莊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等管理機制建設,落實管理責任,細化管理舉措,努力做到運行高效、管護到位。
3.4 強化綜合執法,規范農資市場
以加強和改善農業執法工作為重點,進一步強化農業行政綜合執法職能,規范執法行為,全力搞好農資市場監管工作。一是做好全縣農藥、肥料經營品種的備案登記工作,使涇川縣的農業綜合執法工作步入正規化;二是進一步規范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建立農資舉報處理機制,落實上市銷售前農資登記備案制度,嚴把上市入口關;三是加強全縣農資監管的各項專項治理工作[3]。
3.5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控經費
積極探索和創新面源污染整治投入方式,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其他社會組織以多種形式參與村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努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著力破解資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的矛盾。同時,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在支農資金中劃出一定比例專項用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扶持規模養殖場排泄物治理、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等農村實際項目,保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實施[4]。
4 參考文獻
[1] 徐勇峰,陳子鵬,吳翼,等.環洪澤湖區域農業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對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0(2):1-8.
[2] 付麗霞,李云樂.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析[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4,5(7):2285-2289.
[3] 李自林.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31(5):207-212.
[4] 崔鍵,馬友華,趙艷萍,等.農業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1):33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