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淦 蒯海章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模型研究
李道淦 蒯海章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具有教育主體客體平等、教育內容豐富、教育過程強交互性等特點,同時兼具教育環境復雜、需求個性化、評價多元化等挑戰。在注重整體性、動態發展性、情境性、交互性等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互聯網+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模型,并對模型進行闡述。
互聯網+;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
新媒體的發展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學生習慣于利用手機等新媒體設備瀏覽消息、發布內容、跟帖評論,新媒體承載的信息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大學生熱衷于利用新媒體閱讀新聞資訊、理論文章,了解時政熱點,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同時利用新媒體轉載評論他人帖子、交流學習心得、討論時事政策。
大學生黨員利用新媒體學習隨意性強,學習不夠深入,同時,大學生黨員處于思維活躍但不夠成熟、正義感強但易受不良信息影響等身心發展特點。[1]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生黨員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顯得非常必要。了解大學生利用新媒體的特點是進行有效思想引領的前提。
(一)“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的特點
1.教育主體客體平等
傳統的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一般遵循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模式,教師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扮演的是被動接收的角色。在“互聯網+”環境下,越來越淡化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就是說,“互聯網+”環境下,學生不再被動接受教育,而是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輔助引導,主動獲取信息、接受教育,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習的過程是自由的。
2.教育內容豐富
“互聯網+”環境下,教育內容極大豐富,一條新聞、一張圖片、一段視頻,甚至一條信息的跟帖、評論都可以成為教育內容。同時,教育內容也在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和豐富。[2]得益于互聯網絡強大的存儲、傳輸、交互功能,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客體發表的觀點、看法,可以即時存儲傳輸,作為新的學習內容,教育內容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呈動態螺旋式上升發展。教育載體可以是電腦終端、IPAD、手機等,網絡將這些設備連接在一起,形成虛擬的教育空間。
3.教育過程形式多
傳統大學生黨員教育多以學文件、開展活動等形式開展。這種形式往往是一個或幾個教育者面對一群受教育者?;ヂ摼W環境極大地豐富了交互的形式,教育者與教育者、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教育對象與教育對象在“互聯網+”環境下能夠即時有效地互動。教育對象存在的思想困惑可以及時地從教育者或其他教育對象那里得到解答。
(二)“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面臨的挑戰
1.思想教育環境復雜
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內容龐雜,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信息質量存在極大的差異。大學生群體心智發育未完全成熟,不能完全辨別信息的真偽,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甚至落入某些居心叵測分子的圈套。因此,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環境十分復雜,給教育者帶來巨大的挑戰,教育者需要挑選充滿正能量的內容,引導大學生黨員接受正能量思想熏陶。[3]
2.思想教育內容的個性化需求
當前,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大學生黨員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每個人獲取的知識也千差萬別,這使得大學生黨員對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教育者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思想特點設計個性化教育內容,滿足大學生黨員的個性化教育需求。教育者通過分析教育對象發布在新媒體上的內容,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認知發展及感興趣的內容,設計符合教育對象需求的教育內容。
3.教育效果評價的多元化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教育效果評價更加多元,效果評價貫穿整個教育過程。教育活動實施前,對受教育者的整體思想素質及需求作出評價,有針對性設計教育內容;教育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交互程度、反饋內容可實時評價,以便調整教育進度和內容;教育活動后,學生發布的感想可評價教育的整體效果?;ヂ摼W環境下,教育者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反饋作出評價,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進度,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理論基礎
1.系統理論
系統是指由多個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相互作用是系統存在的內在依據,系統的相互作用有線性和非線性兩種,非線性作用是構成系統特性的基礎。系統的最主要特性是整體性,系統具有各要素或各要素之和所沒有的性質,即整體大于或小于各要素之和,而不是與之相等。
系統理論的動態性原則是另一重要原則,動態性認為一切實際系統由于其內外部復雜聯系的相互作用,總是處于無序與有序、平衡與非平衡的相互轉化的運動變化之中,任何系統都要經歷一個系統的發生、系統的維系、系統的消亡的演化過程。也就是說,系統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系統結構不過是動態過程的外部表現。而任一系統作為過程又構成更大過程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4]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模型構建的基本原則
1.模型的整體性
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過程形成一個整體,教育活動前、活動過程中、效果反饋中各個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教育內容的選取、教育的開展、教學過程中的交互、教育效果反饋等要素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借助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工具實現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教育要素的連接符合一定的規律性,新媒體工具也具有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把握要素結合的內在規律,將教育活動整個過程形成有機的整體。系統要素通過線性關系形成網狀結構,模型的整體性要求模型達到的效果大于各個要素的作用之和,而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糅合。
2.模型的動態發展性
模型的動態發展性包含兩層內容,其一是教育內容的動態發展性,其二是教育過程的動態發展性。在互聯網環境下,教育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所發表的觀點、看法、感悟,以及教育對象、教育者之間的交互內容都可作為新的教育內容。教育內容的更新發展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容呈現螺旋式上升發展。[5]教育過程也并不是完全按照事先的設定進行,教育者需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反饋,及時調整教育活動,以最大化滿足教育對象的個性化需求,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3.模型的學習情境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育效果的實現,關鍵在于有效情境的創設,教育情境是否有效直接關系教育活動的成敗。[6]首先,有效的教育情境能激發教育對象的學習動機。在教育主題選取上,要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特點,選取教育對象感興趣的主題。其次,有效的情境應當具有通暢的會話機制,模型中各個要素之間具有良好的溝通渠道。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教育對象之間的交互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的教育內容調整的基礎,模型應保證交互通道的通暢。再次,教育情境的創設要同社會大環境緊密結合。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引導其自覺樹立黨員意識,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覺踐行黨員標準,因此,思想教育應當密切聯系實際,教育系統情境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
(三)“互聯網+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模型
在“互聯網+”視域下,以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為載體,以微博、微信、QQ等社會化網絡軟件為平臺的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系統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教育”模型是一個各要素線性關聯形成的封閉網狀系統。系統以互聯網為基礎環境,以平板、手機、電腦、終端為載體,以微博、微信、QQ、論壇等社會性軟件為平臺,形成一個中心、四個基本模塊。一個中心是大學生思想教育信息資源庫,四個基本模塊是思想教育主題選擇、思想教育活動開展、學生學習效果反饋、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四個模塊之間形成封閉環形,從主題選取開始,到學習效果評價結束,隨后又進入下一個主題的教育。四個基本模塊與教育資源信息庫分別形成雙向關聯,每一個模塊都可通過中心相互關聯。

圖1 “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教育”模型
思想教育主題選取通過發布、收集與教育信息資源庫形成雙向關聯。思想教育主題選取過程實際上是從教育信息資源庫中收集、匯總、分析信息的過程。教師通過收集信息資源庫中符合設想主題的教育信息內容,根據學生興趣,選擇學生最為關注的內容,并加以分析和組織。學生關注的內容通過學生點贊、評論、轉載量進行分辨,一般來說,點贊、評論、轉載越多,表明該內容越受學生關注。教師選取內容后,經過精心組織予以發布,作為新的教育資源的一部分。
思想教育活動開展通過呈現、存儲與教育信息資源庫形成雙向關聯。思想教育活動開展過程是教師通過教育信息資源庫呈現教育內容的過程,根據內容種類、特征選擇,視頻、音頻、圖片等不同格式的內容應選擇不同的平臺,這是由平臺的不同特性決定的。選擇適合內容的平臺,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顒娱_展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互形成大量新內容,這些動態生成的信息通過存儲進入教育信息資源庫。
學生學習結果反饋通過評論跟帖、發帖轉載與教育信息資源庫形成雙向關聯。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點贊、評論、轉載行為是學生的反饋。學生學習某一內容后,對內容表達贊同或反對會用“點贊”、“鄙視”等網絡行為來表達,闡述自己的觀點看法,對值得進一步學習或希望他人一起學習的內容進行轉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能夠有效反饋學習軌跡,發帖、評論內容反映出學習的效果。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通過點評、反思與教育信息資源庫形成雙向關聯。教師在教育信息資源庫中查看到學生的評論、發帖信息后,點評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學生看到教師的點評信息后,進行反思。
“互聯網+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模型,重在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引導大學生黨員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積極的交互。交互過程動態生成的信息為后續教育的開展提供新的教育內容,也為教育過程調整提供依據,從而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本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般特點,構建“互聯網+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模型。模型將思想教育活動整個過程作為有機整體,具有良好的整體性、情境性及交互性,能夠為黨建工作者借助新媒體開展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提供有益借鑒。本模型是一般的理論模型,實際教育活動的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模型的實際效用有待在實踐中驗證和完善。
[1]高愛芳,高衛松.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調查分析及德育引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2]劉麗君,熊才平,何向陽.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動態發展利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1,(5).
[3]王曉雪.“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2).
[4]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
李道淦(1987—),男,南昌工程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蒯海章(1977—),男,南昌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99)
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16DJQN027)
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