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有效的方法與手段莫過于以讀代講,在瑯瑯的書聲中,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增強對語言的敏銳性。而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方法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朗讀教學效率。
方法一:目標明確地進行“備讀”預設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朗讀教學也不例外。在實施“以讀代講”時,教師要依據學習者、學習材料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讀”預設,制訂明確的朗讀目標,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選擇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句段作為落點,展開訓練指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以“初讀感知—再讀了解—精讀品悟”的大環節進行備讀,然后在大環節之下制訂精細的朗讀目標,比如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大概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預設相關難點問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達成目標。如果朗讀教學能夠在這種精心的“備讀”之下進行,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方法二:準確清楚地進行技巧指導
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文字感悟典型性能力差,朗讀能力正在逐步形成時期,基本的朗讀方法指導十分重要。
首先,注重范讀引路。小學生天生模仿能力很強,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發揮榜樣效應,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讓美妙的朗讀感染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注意學生朗讀的基礎要求與方法引導。首先老師讓學生站起來示范讀時,要指出學生朗讀時出現的錯誤,要求學生忠于作品原貌,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還要在聲母、韻母、聲調、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方面都要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范。另外,還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注意停頓,掌握聲音的輕重、速度和節奏、語調等技巧來領略朗讀的妙處,提高朗讀水平。例如,在教學《有的人》時,武鳳霞老師給了這樣的方法指導:仔細讀一讀,體會體會,在每一句詩中,你想把哪個詞讀得突出一點,就在這個詞語的下面加上小圓點,這個點在朗讀中叫“重音符號”。一句詩中你認為在哪個詞語后面該停頓,就在這個詞語后畫一條斜線“/”,這條線叫“間隔線”。比如第一小節,我體會著應該這樣讀。(師范讀),投影出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下面自己體會著讀一讀這首詩,把你的體會用這兩個符號標出來。因為掌握了方法,學生也急于運用方法,學習興趣極高,紛紛嘗試有節奏地讀詩。在接下來的交流朗讀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有節奏、有韻味地讀詩了,也初步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方法三:有層次地展開朗讀指導
語文教學的層次性決定了朗讀教學的層次性。現在小語課堂中朗讀效率不夠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朗讀訓練缺乏層次性,使得水平低的學生很難進步,水平高的學生無法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應該依據目標有層次地展開朗讀訓練。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借助拼音讀課文,讀不懂的字詞,讓其自行查字典,教師檢查指導,然后指名朗讀,讀準讀通即可。在細讀課文時,教師應緊扣中心句、重點段、中心詞,讀出文字背后的內涵。熟讀課文,發展朗讀能力時,學生已經能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要有感情地讀,同時能邊讀邊在腦海中反映出字里行間所描繪的畫面,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才能讓學生自己真正觸摸到語言文字,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
方法四:多方位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發揮教育智慧,多方位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1.變換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感受讀書的樂趣
為了讓學生把課文讀好讀到位,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解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就要采取多種朗讀形式,如集體讀、個人讀、分組讀、領讀、導讀等,但最能引起學生朗讀興趣、感受朗讀樂趣的有以下幾種朗讀形式:分角色朗讀、表演式朗讀、競賽式朗讀、想象式朗讀、配樂朗讀等。
2.積極評價學生的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潛力
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兒童尤其天生喜歡鼓勵和贊美。因此,在朗讀評價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朗讀中的閃亮點,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要給學生以新鮮感,要做到“妙語連珠”,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外,評價方式也要講求多樣靈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可以提倡學生互評、自評等方式,如此,不但可以培養他們聽的習慣,還可以來個挑戰賽,互相提高。
當然,“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朗讀,因材施教,遵循兒童認知規律,一定可以帶出一些可愛的小小“朗讀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