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洪新華+傅琛
【摘要】山木先生是大眾對我國著名清代文學家魯九皋的別稱,魯九皋為人正直、親善,曾在山西擔任知縣期間,切實為百姓辦事、體諒百姓的生活艱辛、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熱心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成為解百姓之急、想百姓之苦,辦實事、重高效的清官,深受當地廣大百姓的愛戴。魯九皋的個人書社題文“山木居士”,故以“山木先生”為常用稱呼,同時《山木居士集》是他的著作,在現代社會中已成為文學史上的藝術瑰寶,極具收藏價值。他推崇的思想得益于豐富的學習經歷,受到很多清代文學家與理學家的影響,讓山木先生文藝思想中和諧美的特性越發明顯,成為其代表性思想。因此,就山木先生文藝思想中的和諧美,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以此,來彰顯魯九皋思想的先進性、持續性、時代性。
【關鍵詞】文藝思想 清代文學 和諧美 社會人文
山木先生一生勤勤懇懇、盡心盡職,待人誠懇忠厚、親善友好,在生活中,山木先生希望用自己的學識及思想去緩解鄰里之間的矛盾,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主張真才實干、諷刺抵制嘩眾取寵,真正做到了所謂的“日行一善”,關心民情、熱愛故鄉,為了促進社會的和諧,山木先生曾多次勸導當地官員對生活困苦的百姓進行捐款捐糧,而這些也充分體現了山木先生文藝思想中的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也是本文所深入分析的四個維度。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世間萬物皆是人類生存發展、繁衍生息的重要產物,更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空間,原始人類對世界淺顯而直觀的認知,為清代文藝思想提供了最樸素的資源總庫,而這也充分體現在山木先生早期文藝思想中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美實踐中。山木先生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美的文藝思想根據,是來源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即《周易》中的“立象以盡意”的代表性象征,在虛擬靜態的世界中,讓其物體與物體之間相互觀察,以此打開精神大門,涌現出神入化具有實際含義的重要思想認知。而山木先生的文藝思想根據其基礎理論,另辟蹊徑,從自然萬象與人內心的精神視角出發,探索兩者之家的和諧美關系,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精神思維得以自由翱翔、隨心馳騁。在這種關系當中,自然萬物是和諧美關系中的客體,而主體隨著客體的變化而任其定義,這樣不僅可以全面認知自然花草樹木、百鳥神獸,同時還能心領神會、觸目及情,從而有效激發人與自然和諧美之間的心理美思,使得內心與情境、人與物象之間完美自然的結合。此外,人與自然之間不僅情感彼此呼應,同時人格也相得益彰,有著緊密的互動溝通聯系。山木先生將自然萬物中物的本象內在屬性與人的基本道德倫理與思想品格相互比較,實現人與物象之間異性同造的特殊和諧美效應。其實,山木先生的這種比擬思想,在我國先秦思想倫理中也早有體現,荀子曾就將玉器基本屬性與君子的個人品格向類比,有效使人接班道德素養與和諧美觀念有機結合,將君子天性對玉器的喜愛與君子守之有道的道德心志融合起來,從而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引導人們的自覺性,強化人們自身對倫理道德的審美品質。
二、人與本身的和諧美
在儒家思想向成熟道路發展過程中,將“溫柔敦厚”作為倫理思想中的宗旨與基本原則,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則的確立,為山木先生文藝思想中強調人與本身和諧美提供了歷史依據,更是他文藝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主張個人道德修養、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實現思想和諧的根本基礎倫理追求。所謂“溫柔敦厚”,指的是詩中的教育思想,前提條件就是要使思想深于詩、高于詩,通過對詩學的深入朗讀、背誦、學習、研究與領悟,進入到詩詞中所描述的世界中,從而受到詩詞情景與情緒的感染、文學氣息的熏陶,實現凈化心靈、升華思想、陶冶情操、敦厚學識的目的。若通過學習研究詩詞能提高人基本道德素養、促進自我可持續發展,那這樣才能深于詩、高于詩呢?山木先生則認為人首先要具備能言善辯的才能,同時更要懂得說話的技巧,學會分辨知言的具體語境所適合的言語,通過與人的對話交流,體現出自我基本素質與個人能力,透過言語洞察道德品格,將其作為規范自我知言、知什么言、怎樣正確合理知言的推動力與約束力。通過對詩詞歌賦的全面認知、深入剖析,從中提煉出詩詞精髓與重要道德精神,將其作為學習榜樣,不斷激勵自己、自我督促、自我反省、自我總結、自我完善,從而實現自我綜合道德修養的提升,達到自我育人的目的。在山木先生的文藝思想中,將修身養性作為知言的重要基礎。所謂養性,指的就是大氣開闊的胸懷與忍耐能力,是對自我心境的進一步升華,進而綜合評價自我氣度,而修身則是道德品格的內在基本功,只有對自我客觀綜合評價后,才能發現自身的善性與失性,兩者相互結合最終成為至大至剛、坦蕩凜然、氣度非凡的人。
三、人與人之間和諧美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關系是山木先生文藝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只有心胸寬廣、心地善良、為人和善、懂得謙讓、誠信待人、自信陽光的人才能與其他人實現和諧相處,那么怎樣才能成為與人和諧相處的人、受到別人的歡迎,首先就應提高自我修養,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更要做到不要將自己的主觀要求強加給別人,要求別人做到,應加強對自我的要求,約束自身的思想與行為,只有具備這樣的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才能在與別人相處過程中,氣氛和諧、愉悅,要堅持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以合為善”的基本原則。同時,山木先生認為人的自我提升與修身,應在與人相互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優點,學會分辨善與惡,應主動跟隨優秀的人多相處,體現澤善其優而從之,要多善待他人、包容別人的缺點與不足,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養去影響別人、感化別人、帶動別人,從而實現全社會的共同進步,營造社會大環境的人與人之間和諧美的氛圍。
四、人與社會的和諧美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在力量,為了實現社會共同繁榮穩定的發展目標,在山木先生的文藝思想中,倡導人與社會的和諧美關系,這一理論關系的提出與社會政治原則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山木先生早年間曾在擔任山西省的知縣,并深受人們的愛戴,使人們眼中少有的清官、好官,這一切都是由于山木先生在任職期間,深入了解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基本情況與當地的經濟綜合實力,全面掌握了百姓中共有的艱難問題與繼續解決的困苦,明確了影響發展、降低百姓生活困苦的相關因素,從而科學有序的逐一對相應問題實施有效解決策略,真正為百姓所想,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為他們帶來更多的便利,提高整個地區的生活條件,促進其深入發展。這一舉動充分體現了山木先生文藝思想中的人與社會和諧美關系,并也在為實現這樣和諧關系積極的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從而體現出了人與社會構建和諧美關系的重要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山木先生作為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在其文藝思想中對于和諧美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與視角,而這一些的先進思想,也基于山木自我道德修養意識與學習生涯的經歷,并受到了程朱理學的積極影響,進而產生了自我文藝思想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和諧美四個重要精神產物。
參考文獻:
[1]范權威.論傅雷文藝思想的和諧美[J].大眾文藝,2009,(09) :32-33.
[2]陳永明.論先秦儒家文藝思想的和諧倫理內涵[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01) :22-23.
[3]徐曙海.和諧之美與文藝學建設——和諧文化理論給我們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08,(06)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