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東
有人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在課上講得好,講得“實在”,內容豐富。其實不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的“空白”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心理學稱為“空白效應”。教師如果能恰到好處地給學生留出“空白”,有助于教師“解惑、授業”,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主動地去探究、思考、發現,充分發揮主體意識。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有效實施“空白效應”呢?
一、在新知探究處留“空白”
教師要善于圍繞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有效選擇在新知探究處留“空白”,有利于突破重難點;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己親自實踐和探索,獲得知識的同時,積累活動經驗,對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如,教學圓柱表面積計算時,在學生初步形成圓柱表象的基礎上,認識圓柱的第三個特征時,出示模型,以“問題串”形式布設空白:圓柱的側面積在哪里?想象展開是什么圖形?它的面積怎么求得?教師要求: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同學們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在紙上,之后開始分小組進行交流,讓學生自己實際操作發現側面展開與長方形的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圓柱的底面積周長和高,通過簡單的方式進而明白計算方法。學生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新舊知識銜接處留“空白”
課堂教學中,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新知識講述的技術是圍繞舊知識開展的。能在知識銜接處留下“空白”,對學生遷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很好的幫助。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在復習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出示+
小組合作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法。
1.多媒體出示探究任務。
想一想:這道算式分母不同,分子能否直接相加?為什么?
說一說: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與同分母分數相加減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如果不能直接相加,你認為怎么計算比較合理呢?
2.匯報交流。(多媒體依次出示)
想一想:這道算式分母不同,分子能否直接相加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指出:分母不同,說明它們的分數單位不同;而分數單位不同,分子就不能直接相加。
說一說: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與同分母分數相加減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如果不能直接相加,你認為怎樣計算比較合理呢?
結合學生的交流,明確:異分母分數相加,可以先通分,使原來的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法計算。
問:把+轉化成同分數的過程應用了什么知識?(分數的基本性質)
你能清楚表達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嗎?小組里說說。
由于在同分母加法與異分母加法處留“空白”,留下認知沖突,讓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使學生帶著思考和疑問參與到課堂中,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異分母分數的加法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多媒體出示的“探究任務”為引領,使學生的探究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分數基本性質自主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的方法,并嘗試完成計算。再圍繞“探究任務”的討論,通過觀察算式中的兩個分數,讓學生明確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而分數單位不同,分子就不能直接相加,要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用填空的形式,啟發學生經歷完整的計算過程,并清楚表達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從而初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三、在易混處留“空白”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幾個是極易混淆的,有很多的概念、法則、公式等直接對學生準確掌握和運用產生影響。因此,在易混點留“空白”,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就能厘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除法、分數、比這三個概念,學生很難辨析,于是通過列表的形式留出“空白”,讓學生填寫下表:
清晰他們的內在聯系和區別。
四、總結反思處留“空白”
一堂課盡管教師力圖講足講透,但事與愿違。這時教師在總結反思時留有“空白”,學生就可以把教學內容作一疏理整合,在富有節奏的留白中學得主動、扎實、有趣。如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時就安排了總結反思環節
1.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用1作分子、自己的學號作分母,同桌兩人進行分數加減嗎?(課后做一做)
課雖結束但學生思維活動卻未停止。這看似提問,實是暗示方法,將思維延伸至課外,使整堂課顯得余味無窮。
五、在揭示規律處留“空白”
例如:講“循環小數”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豎式計算,當學生發現除不盡時,就留出“空白”,讓學生邊觀察豎式,邊思考問題。
1.如果繼續做除法,結果是什么?
2.商的小數部分的數字,有什么特點?
3.為了避免計算中的無效勞動,怎樣才能準確地判斷循環節?
這樣留出“空白”讓學生圍繞所提問題進行算、看、找、議等活動,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規律,深化對概念的教學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空白效應”,能夠有效地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豐富我們的教學活動,對優化課堂教學起著積極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