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加強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數學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是數學教育的一種創新,也是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滲透數學史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與積極性.本文結合自己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做法、體會淺談在數學課堂上滲透數學史,使得數學教學更加精彩.
一、多方位滲透數學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特別是數學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低效為高效,化無效為有效.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會認為數學枯燥乏味,抽象難懂.事實上數學是包羅萬象,多姿多彩的.歷史上數學學科與物理學、天文學、哲學等學科都是交織共生.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多方位地滲透數學史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數學史中有很多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史實,能夠很好地將學生引入數學的豐富天地,領會數學的動人之處,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繼而更好地學習數學.如,黃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多階幻方、巧拿火柴棒等的滲透,總能給學生以吸引,讓學生感覺心曠神怡,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數學由“怕”轉化為“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注重祖國光輝數學史的滲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悠久的光輝數學史.在古代,中國數學的繁榮時期最為長久,中國現代、當代的數學成就也很是輝煌.而現在初中數學教材里面所講的大部分都是外國的數學成就,對我國在數學上的貢獻及成就提及不多.那么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時,可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地滲透我國數學史,使教學更生動,更富有吸引力,同時也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祖國數學史上的輝煌,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在講授“勾股定理”時,可介紹《周髀算經》卷上記載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大夫就開始討論過勾股測量,且有了勾股特例“勾廣三,股修四,行隅五”,且在公元前3世紀三國時期的趙爽就證明了勾股定理.在講解有關圓周率時,可滲透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中有關“割圓術”的歷史,劉徽早在公元3世紀就提出,且一再聲明“此率尚微少”,可算是中算史上第一位建立可靠的理論來推算圓周率的數學家.另外,也可滲透一些近現代數學發展史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些都可以在課堂中加以滲透,可讓學生頓時產生民族自豪感,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三、滲透有關數學知識背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目前使用的數學教材為了保持知識的系統性,教學內容一般按定義,定理,證明,例題,練習的順序進行編排.在引入時,很多也僅僅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的實例,而對數學知識的由來背景以及創造過程介紹得很少,同時相對失去了天然、順理成章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若只會從教材入手,則很難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由來的一系列自然的創造過程,從而影響自己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正確思維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有關數學知識背景的數學史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有關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相關數學知識的自然的創造過程,讓學生體會一種鮮活的、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形成.
例如,在介紹實數時,可以滲透與無理數產生背景相關的數學史,讓學生領會到無理數其實是在有理數“不夠用”的情況下必須定義的另一類數,也很好地體會無理數其實也就是對有理數的擴充,它和有理數一起將數域推廣到實數域.在介紹函數時,也可適當地滲透些有關函數概念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的數學史.這樣通過課堂上這一類知識背景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一種真正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
四、滲透數學史于課外活動,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與積極性
學生在學校學習不單純只是課堂學習,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實際也是他們娛樂與學習的好方式.數學教育也是如此,在課外活動中學習有時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數學教育中數學史的滲透當然也不光靠課堂上,課外數學史的滲透亦是多樣的、精彩的,且更能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與積極性.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學校圖書館閱讀與數學史有關的書籍,讓其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可組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在班級或年級進行數學史知識競賽;也可讓學生出幾期有關數學史的黑板報等.通過這樣一些課外活動,營造出了解數學史的良好氛圍,調動學生對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能動性與積極性.
總之,通過這些數學史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愛上數學.而在數學史的滲透中,我們必須掌握好一個“度”,切勿為了講數學史而講數學史,畢竟數學知識的學習才是課堂重點,要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這樣滲透數學史的課堂必將令我們的學生更加喜愛,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會更加精彩.endprint